
“宁乡人会读书,宁乡人会养猪。”这句宁乡古语作为一道独特而又亮丽的人文风景线,“养猪读书”成为宁乡人的文化标识符号,源远流长,绵延至今。
近日,青山桥镇罗家冲遗址新出土一件陶猪,为宁乡的养猪历史再添新证据,有望刷新宁乡养猪史。此件陶猪模型为新石器晚期距今约4500年,其特点为:泥质灰陶,手工塑造,长约五公分,造型古朴,憨态逼人,三分形似,七分神似。器型残缺,难辨其完整轮廓与真实特征,大抵随手捏制而成,实际用途不明显,疑似作为儿童玩具或者与祭祀神灵、动物崇拜等原始信仰相关,但也至少表明当时猪已经完全由野生驯化为家养,猪作为养殖牲畜已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当时餐桌上的佳肴美味了。
新石器时代养猪史的发展,是作为史前人类定居后,农业社会演变发展的重要典型特点之一。因为只有在定居后,随着农业的逐步发展,才有多余的食粮进行养殖,并为人们提供富含蛋白质类的食物。罗家冲遗址作为新石器晚期保存较为完好的聚落遗址,对于研究湖湘地区史前文明研究提供了又一丰富的实物证据。值得深思的是,罗家冲遗址出土大量的石簇(即石箭头),作为狩猎工具的典型代表,充分证实了狩猎经济在当时占很高的比重,而陶猪的出现又恰恰佐证了农业经济的出现与发展。据此分析,可大胆推测罗家冲遗址时代跨越较长,并处于渔猎狩牧经济向定居农业经济转变,并最终完全实现这一过程。
《礼记》曰:“豕(shi)曰刚鬣”(其意为未阉割的猪皮厚、毛粗)。难怪猪八戒又叫猪刚鬣。汉武帝刘彻的乳名彘儿,即为小猪之意。宁乡花猪作为中国四大名猪之一,被列入首批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成为宁乡宝贵的物质文化资源,其体态圆润,黑白相间,完美交融,憨厚可掬,以其肉嫩味美,营养丰富而闻名遐迩,驰名中外被誉为“花猪中的大熊猫”。罗家冲遗址发掘出来的陶猪貌似为猪头模型,头、嘴、耳较为短促。根宁乡花猪狮子头的特点,我们是否可以大胆地想象:这个陶猪就是宁乡花猪的原型?这也是考古工作与现代生活一种有趣的结合,聊博一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