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原中国考古学会理事、湖南省博物馆馆长、湖南省考古学会理事长高至喜先生参观炭河里青铜博物馆,县炭河里遗址管理处、县文物局领导一起参观。
看到雄伟壮观的博物馆,高至喜先生连声说宁乡了不起,为全省文物事业作出了贡献。走进博物馆内,高志喜先生看到他亲自征集的文物,就像重逢阔别已久的老朋友,激动之情难以言表。他说,解放前我就在黄材沩滨中学读书,建国后参加工作第一件事就是调查炭河里,1958年走长沙、赴株洲,使得人面纹鼎完整无缺,1963年征集内藏1172件玉珠玉管的提梁卣,追查得到四羊方尊残片的线索,初步认为炭河里遗址为商周遗址。对炭河里的发现发掘场景,高志喜先生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高至喜先生高度肯定了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他说展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全面阐释了炭河里遗址的文化考古价值,是一座很好的南方青铜器专题博物馆。炭河里走到今天是几代人的心血,如今博物馆的建成得以让以青铜器为代表的宁乡文物能走出来,为宁乡的发展增光添彩。
高至喜先生语重心长的建议,博物馆一定要加强研究,要充实文博人才,研究的深度,就决定了博物馆的档次水平。博物馆一定要走出去,要主动对接申请召开省内外相关课题专家研究会议报告,多出成果。要加强考古调查,炭河里高规格墓葬的调查范围应再大些,应至少15公里。宁乡文物事业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宁乡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把两者相结合,共生共赢。
链接
高至喜,男,湖南桃江人,1932年12月生。1954年以来,一直从事文物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重点研究商周青铜器和楚文化,至今参与课题研究。曾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奖、第三届国家图书奖,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授予首届“湖南省荣誉社会科学专家”称号。1963年在炭河里征集“癸”兽面纹提梁铜、了解到四羊方尊还有残片收藏于民间,1958年,在长沙废品仓库中发现人面纹鼎后,追查到株洲寻找到该鼎鼎腿。1976年,对炭河里遗址进行试发掘,首提炭河里遗址时代为商周,为南方商周时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刘淑兰 李乔生 孙丙丽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