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兰
悠悠万事,民生为先,百姓至上。共产党人把这件“为先至上”的事确定为党的根本宗旨,叫做为人民服务,也把它确定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叫做群众路线。
五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我县各级党政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践行群众路线,兑现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把增进民生福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大“真金白银”投入,不断加快民生事业发展,广大群众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五年来,我县一项项惠民政策相继出台,一件件民生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群众的梦想逐步变为了现实,群众脸上满意的笑容就是最好的佐证。追溯过去的5年,我们看到的是民生事业发展中的一个个闪光点……
老百姓最操心的是孩子 最担心的是自己的身子
教育为民生之先,五年前,我县存在44万平方米学校C、D级危房;职业中专偏居边远的西冲山,生源难以为继;全县没有一所标准的公办幼儿园;特殊教育处于空白状态。2010年启动了学校危房“以拆促建”大行动,2013年完成44万平米C、D级危房改造;2011年底完成198所省合格学校建设任务;2013年启动对100所薄弱学校的改造工作。2011年开始,实行“以奖代补”的方式,建设公办幼儿园116所。2011年整体搬迁职业中专至金洲开发区,建成一所占地215亩、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年培训能力5000-8000人的现代化职业学校。2010年新建虎山特殊教育学校,占地36亩,可容纳三残儿童200多名,结束了我县无公办特殊教育学校的历史。2012年省教育督导团在对我县进行“三检合一”检查时给予了高度评价:“宁乡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4年教育强县验收时,督导评估组认为,“宁乡学校建设是湖南省第一方阵的排头兵”。
2月16日,新年上班第一天,县长办公会专题研究学校建设工作。决定投入11亿元资金,全力破解“大班额”难题,将2016年明确为“学校建设年”,提出了“雪中送炭,适度超前,百年大计,品质优先”的指导思想,并成立了学校项目建设协调领导小组,扎实推进学校建设。在领导小组的强力指导下,城投集团、国资公司、炭河古城公司等相关载体单位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力争今年秋季开学。14所新建、改扩建重点学校建成后预计新增学位15000个,城区学校布局基本科学合理,“大班额”问题基本得到化解。
2016年,我县高考全县二本上线3526人,一本上线共计1097人,600分以上人数129人,专科上线率文科达98.31%,理科达97.68%,均创历史新高。
最操心的是孩子,最担心的是身子。如果说抓教育是解决前者,给群众编织一张社会保障网,目的就是解决群众最大的后顾之忧。
成为“养老不犯愁”的地方,宁乡渐行渐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实现了从由城镇为主向城乡统筹的转变,实现了从由覆盖国有单位职工为主向覆盖全体居民的转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参保覆盖面不断扩大,基金规模不断增加,保障水平稳步提高。至2015年年底,全县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参保人数达36.513万人,其中企业养老保险参保73899人,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25381人,城镇职工医保参保80457人,生育保险参保48522人,工伤保险参保82485人,失业保险参保54387人。社保基金滚存结余21.07亿元。城乡居民社保基本全覆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74.57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119万人,覆盖率达97%,住院费用平均补偿率达60%。
今年65岁的曾秀英已退休5年,在“十二五”期间,她每月领到的退休金从1600余元涨到了2100余元,让她很欣喜。“我领到的退休金一年比一年多,现在真是生活无忧啊。”养老金待遇的调整,让众多退休职工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十二五”期间,我县各项社保待遇连年上调,企业退休人员经过11次调待,至2015年底平均月退休金达到1633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达到120元/月。从2011年开始我县实行城乡居民医保统筹。制定灵活就业人员、失业人员、未建立劳动关系农民工医保政策,实行大额医药费二次补助、城乡“三无人员”和1-2级重度残疾人缴费补助、重点优抚对象等医疗救助计划。将城乡低保户医疗救助标准由50%提高到70%,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封顶线由12万元上调至18万元,将特困对象的救助标准由20%提高到50%,同时将贫困户大病保险补偿起付线降低50%。
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群众最为担心的,就是土地被征用后的生活无着落。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县把失地农民的社保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组织召开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失地农民社保工作。2015年6590名被征地农民的生活费、补发退休待遇全面得到落实。今年上半年累计缴纳社保金350957万元,完成社保金缴纳52505万元。新启动的31个项目全部按要求存入县拆迁管理所的专户统一管理,按项目实行点对点支付,并及时完成了资金结算。103号令实施以来被拆迁农民应纳入总人数27782人,已纳入总人数26366人,被拆迁农民今年已纳入社保人数2940人,确保了失地农民社保工作稳步推进。
“小感冒一场,一头猪白养”,看病难看病贵困扰着许多人。宁乡县下大力气破解这道难题。
2015年,我县完成朱良桥、夏铎铺、城郊、坝塘、龙田5家卫生院和青山桥卫生院心田分院、横市卫生院铁冲分院2家分院建设考核任务,新改扩建127家村卫生室。完成资福、沩山、坝塘、回龙铺4家乡镇卫生院污水、垃圾处理项目,新建、改造医生公租房783套。通过三年的建设,完成13家卫生院(分院)、272家村卫生室的新改扩建和29家卫生院污水处理项目,建设1077套医生公租房。10家乡镇卫生院启动特色专科创建。乡镇卫生院配备万元以上的医疗设备480台(件)、百万元以上的26台(件)。
五年来,我县共争取中央及省、市投入3.78亿元(中央投资8980万元),先后完成了县人民医院四号五号住院大楼、县中医院住院大楼、县精神病医院住院大楼和120急救大楼建设,县级医院新增业务用房5.3万平方米,床位数由2009年1310张增加到2780张。县人民医院制剂楼、县中医医院制剂楼投入运营,县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血防站)基本竣工。中央投资妇保院建设项目已经开工。县级医院新增医疗设备百万元以上的27台/件、千万元以上的3台/件,实现床位倍增、规模倍增、能力倍增。
基层综合医改惠及群众。2009年我县列入全省首个基层医改试点县。我县创新“政府统筹、一院一策、节余提奖、亏欠不发”的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并在全国推广。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零差率销售,累计为群众减免药品费用3.42亿元。基层医改6年来,“药占比”由52%降至33.25%。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电子病历和电子处方实现100%,县级医院实现院内诊疗“一卡通”。我县卫生信息化建设在全省作典型推介,并被评为“湖南省卫生信息化示范县”。2014年,我县列入国家第二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所有药品(不含中药饮片)取消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每年为群众减轻药品费用(医院减少药品收入)4500万元。
老百姓最挂心的是房子 最开心的是闲有所娱
安居才能乐业,房子是每个家庭最大的牵挂,也牵动着党和政府的目光。
“廉租房温暖无房低保户,金钥匙开启幸福和谐门”。1月18-20日,我县和谐家园保障性住房公开配租摇号,近900套房源在当月28日前交付使用,近3000住房困难人群喜迁新居,欢欢喜喜过春节。他们通过抽号的方式分得新房,房子每月租金才几十元,真正享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惠民温暖。
自2007年至2015年底,全县建成各类保障房63.8万平米、23205套,其中:廉租房4474套、公租房7651套、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3701套、林业棚116套、城市棚改7263套,已安置1万余户,其中2016年元月新安置和谐家园廉租小区1000余户住,至“十二五”末期实现全县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动态清零目标将划上圆满句号;实现了人均15平方米以下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圆了更多低收入家庭的“安居梦”。实施“干群心连心、共建新家园”农村危改三年行动计划,累计完成农村危改8727户,探索危房整村推进试点,确保2017年前完成全部危房户改进。
“娃娃上学不愁,生病就医不愁,这吃了饭啊,我就到县文体中心来活动下身体。”家住中源凝香华都的李女士开心地说:“自从县文体中心免费开放后,这里就成了市民们健身的最佳去处。”
据了解,目前,全县共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26家,示范性村、社区文化活动室60家,固定电影放映点23个,文化健身广场62个,乡镇(户外)全民健身中心10个,全民健身工程点400多处,农家书屋405家,获批市级示范性农家书屋5家,省级示范性农家书屋2家,全面完成广播村村响工程。今年将新建3家和提质3家乡镇综合文化站,打造10家示范性村(社区)文化活动室,新建8处全民健身广场,目前已经启动建设。县文化馆和县图书馆连续十年被文化部授予国家一级馆,特别是2013年进驻文体中心以来,进一步完善各类硬件设施设备,组织开展了各类辅导培训活动,服务能力有效提升。两馆和电影公司均配备了流动服务车并坚持开展了流动服务,质量和效果走在全市全列。不断拓展服务渠道,连续五年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了游泳馆的免费开放。五年来,县文体广电局为各乡镇、村(社区)赠送了健身路径130套、室内外篮球架482套、乒乓球台385套,广场舞音响设备480套,文体器材基本实现村村覆盖。2015年用于村(社区)设施设备添置、器材投放、文化保护传承等方面的资金达到2000万元以上,近年来累计投入达到近亿元,有效满足了广大群众文体需求。
说起近几年县城的变化,城南嘉园小区的戴女士喜不自禁:“最明显的要数大润发人行天桥了,宁乡花明路与玉潭路交叉路口分布有紫金广场、大润发等多处交通吸引点,是机动车和人流聚集的区域,没建人行天桥前,人车混行的交通矛盾十分突出,上下班高峰期总堵车。”
戴女士的感觉就是我县城市建设提速大背景下的一个“缩影”。
2008年以来,我县累计投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近100亿元,主要包括城区路网完善、背街小巷改造、四溪一渠治理、自来水厂扩容、燃气管网扩面、污水处理配套等。目前,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18个、乡镇压缩式垃圾站33个,日处理污水能力1.8万吨;新建改造城市道路37条68公里,县到乡镇公路和行政村主干道全部硬化改造,70多条背街小巷完成整修,城区日供水能力12万吨、日供气能力7万立方。城镇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提升了城市承载能力,提升了城镇的居住品质。
老百姓最焦心的是没有拔穷根的“门子”,最舒心的是脱贫奔富
民生连着民心,要把人民群众的疾苦始终放在心上。扶贫济困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必须付真情、重实效、管长远。
我县有省定贫困村32个,通过精准后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533户51965人,其中发展生产一批对象8487户13960人,危房改造一批对象3671户9268人,易地搬迁一批对象525户1479人,社会兜底一批对象10993户15622人,救助一批对象8070人,助学一批对象6262人,生态补偿一批对象2403户5534人。
从2015年9月开始,我县开展领导干部进村入户、访困问需、访贫问计“一进二访”活动,收集贫困户家庭基本情况、贫困原因等第一手资料,做到精准识贫。之后,按照“654321”标准,全县副厅级、正处级、副处级、正科级、副科级和一般干部分别结对帮扶贫困户6户、5户、4户、3户、2户、1户,实现扶贫全覆盖。目前已募集捐助钱物合计320多万元,市、县各级帮扶到乡镇、村资金达3672万元。
智力扶贫“补脑”。2014年以来,我县先后投入1200余万元对贫困人口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强与宁乡经开区、高新区等园区用工需求对接,实现贫困人口转移就业1.6万人次。
基础扶贫“健体”。贫困地区往往伴随着水、电、路等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不足,我县突出对贫困地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以及医疗、就学、养老等公共服务建设方面的“输血”帮扶。基础设施到村到户,重点完成了80%的水库处险加固和渠道护砌,解决13.7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其中惠及贫困群众4.6万;完成96%行政村、15.2万户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新建和在建干线公路25.1公里;新建改造县乡公路157.4公里,村道803公里,竣工建设2449户;公共服务到村到户,启动了50个农村党建文化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推进贫困村公共文化设施、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和宽带网络全覆盖。
民生扶贫“暖心”。从2016年元月起,提高重度残疾人特殊生活补助标准至每月100元∕人,对一户多残贫困户实施生活补贴每月100元∕人;对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公租房等建设不遗余力,确保困难家庭有房住,保证住房安全;开辟贫困家庭子女就学“绿色通道”,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帮扶工作……一项项举措扶到了困难群众的心坎上。
“四千工程”让扶贫助困常态化。开通“千手”爱心救助热线电话1780(谐音一起帮您)、设立“千手”爱心驿站、设立“千手”爱心救助基金、建设“千手”大屋安置区,我县以“四千工程”推动精准扶贫常态化,让民生情怀普惠困难群众。目前“千手”爱心救助1780热线已成功设立了受理处置中心、搭建了扶贫济困数据平台,实现了24小时受理困难群众求助事项;“千手”爱心驿站已在宁乡县城设立了总站,在各乡镇(街道)、村(社区)设立了分站,并将其建成了一个个爱心人士的俱乐部、爱心物资配送点,实现了“精准捐赠、爱心中转”的无缝对接;“千手”爱心救助网站建立了社会救助对象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平台,达到救助流程方便快捷、救助信息公开透明、救助结果清晰可查,实现部门单位、乡镇大数据共享,为审核认定社会救助对象提供依据。县政府投入3000万元注册成立国有平台扶贫开发公司,按照“统规统建、集中安置”的工作原则,结合旅游开发、集镇建设、园区发展,先后规划和启动了黄材炭河古城、青山桥、横市、夏铎铺香山小镇、龙田、流沙河、沩山等七个“千手爱心大屋”,率先吹响了易地扶贫搬迁的攻坚号角,计划到2017年春节前,可全面完成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任务。目前,青山桥和黄材爱心千手大屋已经基本建成,一期229户近700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将在9月份住进新家,配套的医院、学校、市场将分批启动建设,让群众搬得出、住得好、脱得贫。同时,将青山桥、黄材、沩山等西部乡镇和巷子口的烟溪、祖塔、官山等10个省级扶贫村448户危改户纳入危房改造整村推进计划,让群众离开老地方,仍有老邻居,安得下心、住得放心。
一座城市的气质不仅体现在高楼林立、绿草红花上,更多是写在每一位市民的脸上。一项又一项民生新政破浪前行,一件又一件民生实事落地生根,一幅幅民生图景温暖着百姓的心坎。幸福宁乡建设的脚步仍然没有停歇,循着“民生为本”的路径,幸福的故事正在延续……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