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资料。
近日,《今日宁乡》信息中心在县档案局的支持下,正式推出“档案里的宁乡”文化专栏,我们将在浩如烟海的档案卷宗里进行搜索、甄别、遴选,通过档案人和媒体人交汇而又独到的眼光,在故纸堆里追寻曾经的历史烟尘,抓拍曾经的历史瞬间,将那些已被淡忘的陈年往事引入公众视野,品味历史的醇香,重塑历史的厚重。专栏文章将在《宁乡网》《今日宁乡数字报》同步推出。互动QQ:1074296704。
近日,记者随县作家协会一行前往东湖塘镇西冲山陶家湾采风,镇党委书记肖冠雄领我们来到了一处古木参天、清静幽雅、花香鸟语、高楼林立的园林。锈迹斑斑的铁门,腐败的枯枝落叶厚厚的将水泥通道覆盖,金龟子、蚯蚓和千足虫出没其间,空空荡荡的、荒草足有一个人高的操场……那是彻底被人们遗忘了的角落。在县档案局,记者在泛黄的书卷里,抖落历史的风尘,终于寻找到了尘封在那园林深处的历史记忆。
【档案史志】 东湖陶家湾,大学第一家
原来,陶家湾的园林,曾是我县第一所大学——私立民国大学所在地。私立民国大学的前身叫“民国大学”,于1916年由同盟会元老蔡公时等人在北平创立。1917年4月正式开课,蔡元培任校长。1933年,曾任《中央日报》总编辑的鲁荡平继任该校校长。1938年10月,日寇南侵,民国大学迁到远离抗日前线的溆浦大潭村,著名历史学家、杰出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翦伯赞前往任教。1941年,民国大学正式迁到我县东湖塘镇西冲山陶家湾,知名学者李肖聃、张舜徽在此任教。1944年,宁乡沦陷前夕,民国大学又迁往安化等地。1945年抗战胜利后,民国大学再次迁回我县陶家湾。1946年改名为“私立民国大学”,设有文理学院、法学院、农学院,三院中又设有中文学、数理学、法律学、农艺学、园艺学等系。这一时期,鲁实先曾任该校教授。1949年并入湖南大学。
不管怎么样,我们不得不承认,早在75年前,在宁乡的热土上,就诞生了自己的大学!可是,当记者在网上输入“宁乡第一所大学”时,随即弹出了“重磅头条:宁乡将建第一所大学,香港实业家钟瀚德回宁乡捐资”、“宁乡县与长沙卫生职业学院成功签约,这成为宁乡成功引进的第一所大学”……也许是时光荏苒,也许是岁月匆匆,也许是世事浮沉,“私立民国大学”的鼎鼎大名早已被人们遗忘得一干二净了。
【档案钩沉】 办学有特色,名家来执教
民国大学虽经历了日本侵华战争八年的重创,“文军长征”搬迁六次,但仍不失为气壮山河之举。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教育部虽恢复其大学之名,却不给私立学校以经费支持,以致这时教师学生人数大大缺失,但仍可说“曾经沧海”,很不简单:
1、教育界大人物蔡元培、马君武、雷殷,政界名人张学良、顾维钧等曾亲自掌校。
2、规模曾经很可观(1932年学生达1554人),且有专办“经济科大学”之议。
3、商科、政治经济科、经济系都曾有着全国的地位,而且在商科被“逐出”综合大学后,也采取了强化政治经济和经济系科的办法。这几科历年学生人数如列表。
4、民国大学南迁途中,吸纳湖南本地教育资源(包括逃难回湘的硕学鸿才),实力有时反而加强。如1939年度:中文系主任刘异(豢龙),教授谭丕模、张天翼、陈天倪等,都全国知名;法学系主任刘述祖(巴黎大学),教授李祖荫等;历史系教授雷敢等,全国知名;经济系主任雷迅(蓝山人),教授翦伯赞、舒宏(之鑫)、鲁兆庆等。多为湘籍,且被各高校争聘。
【档案链接】 愿做炮弹鬼,不做亡国奴
私立民国大学在日寇的铁蹄下,被逼搬来搬去,居无定所。虽然她是一所学校,但是,她同样肩负着救国救民的神圣使命。1935年12月9日,北平大学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制,掀起全国抗日救亡新高潮,遭到反动军警的镇压,100多人受伤,30多人被捕,史称“一二·九”运动。第二天,民国大学学生聚集参加了全市学生总罢课,同时全国各地的师生也相继举行罢课和游行,声援北平学生的爱国运动。民国大学迁到溆浦大潭村后,翦伯赞、张天翼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教书的同时,冒着生命危险,与国民党走狗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1941年,民国大学迁到我县陶家湾后,该校图书管理员肖在衡,出生于陶家湾村塘下组的一个普通农家,当他看到村里很多青年、学校里的学生们高唱“愿做炮弹鬼,不做亡国奴”的歌,都争先恐后去当兵的情景时,禁不住激动万分,毅然辞去图书管理员一职,前往广西桂林参加军训。随后被分配到37军第7师20团,在该团供给处军需股当上了一名股长。作为军需官,肖在衡并非战斗人员,但在第二次长沙会战时,他所在的后勤部队却经历了一场几乎毁灭性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他所在的营死伤多达200人,一个军需连全部阵亡。在长沙第三次会战的时候,基本没有战斗能力的预备队,在紧急情况下被调往前线,死伤200多人,一个军需连就全没了……
幸存下来的肖在衡,当年离开民国大学的时候,学校专门送了一幅岳飞的《满江红》画给他,正是那幅画,使他壮怀激烈,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出生入死,英勇杀敌!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魏枫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