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遗落在东湖塘的风流种子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贺小平 编辑:陶湘 2016-07-27 10:51:30
—分享—

  在宁乡,若论人文历史,东湖塘往往被忽视,没有多少话语权。然而,盛夏时节,当县作协主席团一行应邀来该镇采风,登山、临水、观瀑、品竹,揭开盖在东湖塘头上的神秘面纱,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摇曳多姿,楚楚动人的美女。一声接一声的惊叹,是大美东湖在心底荡起的涟漪在层层发散。

  随后,我们一行深入东湖塘腹地,寻幽访胜,追寻历史痕迹,了解到这里曾是湘绣创始人杨世焯胞衣地。曾任国民党《中央日报》总编、民国大学校长的鲁荡平,先后两次在此办学,教师队伍中不仅有诗人闻一多、历史学家翦伯赞这样的大家,也有李肖聃、张舜微等名士。当时的东湖塘,不仅刺绣名满天下,而且书声朗朗,书香氤氲,名士风流,令我们深感震憾!我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片土地,竟如此历史悠久,如此美丽多情,如此深刻厚重!

  1843年的一天,随着一声啼哭,一个孩子在东湖塘麻山一个书香之家呱呱坠地,他就是杨世焯,湘绣创始人。杨世焯冰雪聪明,自小无意功名,相反对绘画、绣艺这些“旁门左道”情有独钟,孜孜以求,终成一代宗师,慕名学艺者纷至沓来。杨世焯大开门户,开馆传艺,下设刺绣、绘画、雕刻三科,将自己多年累积的经验倾囊相授,培养了大批技艺娴熟的绣女。并创造性地使民间刺绣与文人画相结合,由单一针法演变成繁复的绣技,绣品由荷包类“小五件”向彩幛、被面、服饰、屏风等大件拓展,在市场上风靡一时。正因如此,杨世焯成为当之无愧的湘绣开山鼻祖,东湖塘顺理成章摘得“湘绣之乡”桂冠。其门下弟子争奇斗艳,灿若桃花,共同将湘绣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杨世焯侄媳肖咏霞“所绣山水、人物、花草、走兽,精妙绝纶,有‘针神’之誉,虽江苏沈余寿不过也”(见《宁乡县志》)。其侄孙女杨佩贞应邀绣美国总统罗斯福像,针法出神入化,1933年在芝加哥展出时轰动全美,时任湖南省主席何键特制了“誉满全球”金字匾额相赠。如今,湘绣家喻户晓,贵为全国四大名绣之一,以至有人说,湖南惟一拿得出手的送礼佳品,当属湘绣。湘绣成为了高大上的代名词,湖南的脸面。然而,令我们汗颜的是,湘绣创始人杨世焯,还有多少人记得?作为“湘绣之乡”的东湖塘,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国民党三省主席鲁涤平祖籍东湖塘近邻道林。其族弟鲁荡平任国民党《中央日报》总编、民国大学校长。另一族弟鲁渭平任少将旅长,亦是响当当人物,其儿子“娃娃教授”鲁实先,学识极富,著名学者杨树达称其“超越前儒,古今独步”。而鲁氏家族中的鲁荡平,就与东湖塘、与陶家湾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

  1916年,民国大学由同盟会元老蔡公时等创立。1920年,蔡元培任校长,对校事进行了诸多改革。1933年鲁荡平继任校长。抗战时,学校举步维艰被迫南迁。1941年,鲁荡平餐风露宿,率民国大学师生迁至宁乡县东湖塘镇陶家湾,一边上课,一边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44年宁乡沦陷前夕,民国大学被迫迁往安化,次年抗战胜利后再次迁返陶家湾,留湘办学,直属教育部。湖南和平解放后,民国大学被政府接管,并入湖南大学,走完了它光辉而短暂的历程。陶家湾这块风水宝地,则先后成为中南军政干校、省公安干校、宁乡五七干校、宁乡教师进修学校、宁乡职业中专等学校的办学场所。

  当年民国大学在陶家湾办学的盛况,我们已无从知晓。文章出类拔萃、书法炉火纯青、学识登堂入室的风流才子鲁荡平,也埋没在历史的尘埃里。写出了名作《红烛》《死水》的诗人闻一多,获悉李公朴之死,拍案而起,作了《最后一次讲演》,旋即倒在国民党特务的屠刀之下。历史学家翦伯赞,和闻一多一样,都有作品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这两位重量级教授,都曾任教民国大学。至于他们有没有到过宁乡,在陶家湾这块静土传道、授业、偃仰啸歌,其实并不重要。斯人已去,精神永存。当年名流荟萃,书声朗朗的陶家湾,至今花红柳绿,古柏森森,鸟鸣蝉唱,是一块风水宝地。

  种子一旦遇上合适的土壤,就会生根,发芽。我想,遗落在东湖塘土地上的这颗风流种子,任何时候都没有沉睡。它只是在暗暗积蓄着力量,风来了,雨来了,气候正好,它就会破土而出。

  这一天,就要来了。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贺小平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