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谛听陶家湾的回音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杨旺兴 编辑:陶湘 2016-07-27 10:51:15
—分享—

  陶家湾是宁乡县东湖塘镇的一个秀美村庄。我久闻其名,几次匆匆路过,却未驻足端详。盛夏时节,县作协组织赴陶家湾采风。我便惬意徜徉,侧耳谛听。动与静交融的陶家湾宛如一幅妙不可言的山水画,让我尽情感受它美丽山川的意境,领悟其文化底蕴的深厚。

  极目远望,碧绿的田野就像披上绿衣裳的雍容华贵的少妇。微风吹来,她妩媚一笑,洁白的鹭鸶在她温柔的目光中飞翔而过。她轻轻转身侧卧,池塘边一棵古树如同一个挺拔的壮汉,映入她的眼帘。于是她深情地凝视。古树下老井旁的石墩上,一位红衣农妇正在洗衣裳。滴水崖前,瀑布飞流直下,错落有致地击打在岩石上,溅起朵朵浪花,随即化为一道道清泉向山下汩汩流去。捣衣声和瀑布声,声声入耳,宛若古典乐曲,又如盛夏催眠曲,她渐渐进入梦乡。她枕着谁的名字入眠,我不知道。

  但是我知道陶家湾那个犹如皓月当空的名字,油然而生敬意。我漫步陶家湾,伫立在古树前遥想。岁月风云变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明末清初那些尘封的往事历经云卷云舒,开始吐露心声,在陶家湾回肠荡气。我虔诚地谛听陶家湾嘹亮的回音。

  陶家湾在明代有一个淳朴的乳名平冈。那时的平冈不显山露水,宛如灿烂星空中的一个小数点。当自幼奇慧的陶汝鼐肩挑书箱,跟随父亲陶显位从宁乡县南秀士乡陶家坪迁入平冈,宁静的平冈从此书声朗朗。一天,青年才俊陶汝鼐背着行囊,满载乡愁,从陶家湾出发,长途跋涉,登上京城的星光大道。我多次拜读《宁乡县志·先民传》。1629年,28岁的陶汝鼐从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肄业。这年秋天,国子生大考。考官将最优秀的六卷进呈崇祯皇帝,崇祯皇帝慧眼识才,亲擢陶汝鼐为第一名。在国子监,陶汝鼐每次考试都名列第一。街上书坊都口口相传宁乡人会读书,争先刻印他的试牍,在京城交通要道唱卖。公卿贵人都希望结识这位会读书的宁乡人。1633年,32岁的陶汝鼐中举人,后来授翰林院检讨。京师称陶汝鼐诗、文、书法为“楚陶三绝”。不用猜疑,清晨平冈的枝头,喜鹊早已嘤嘤鸣叫。少儿奔走相告,乡亲把酒言欢。平冈从此星光闪耀,更名为一个百世流芳的名字陶家湾。

  明代政权风雨飘摇,陶汝鼐心忧如焚,屡次上书,条陈得失。身逢乱世,路过湖南的他情不自禁忆起唐代杜甫“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的诗句。可是现在家乡民不聊生,他只能一声叹息,悲愤撰写《哀湖南赋》。“询宗党而老妪吞声,指原野则游魂呜咽……剖印更资之狙狯,孑遗误尽于壶浆。荆棘瓦砾,阴阴荒荒……或人鬼相遭于路,则人弱而鬼强。悲夫,湖湘士女,半成赤渭之魂;江表戎行,再踵黄巢之乱”等辞句,描绘了战乱时代湖南社会的凄苦,诠释了宁乡学子忧国忧民的情怀。陶汝鼐曾经奉母归乡,不久投奔南明政权,一度参与抗清活动。明亡后,陶汝鼐回到宁乡,一路西行,剃发沩山,号“忍头陀”。密印禅寺山门镌刻的楹联“法雨来衡岳,宗风启仰山”,就是他的千古名句。康熙时,长沙知府和宁乡知县奉诏辟举隐逸,欲推荐陶汝鼐。他写信以“犹且糜鹿不驯,沐猴自愧”婉言拒绝。密印禅寺的晨钟暮鼓,或许使他参悟了大明王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沩山夜空的月圆月缺,或许使他感慨宋代苏轼的告诫“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此陶汝鼐专心致志从事著述,先后编纂了《宁乡县志》、《长沙府志》、《沩山志》等著作。

  不知不觉,已近黄昏。晚风吹来,落日的余晖倾泻在古树上,树影婀娜多姿。那些如烟的往事仿佛化为斑驳的影像,永久定格在桑梓之地。霎时,碧绿的田野隐隐约约回荡“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缥缈的歌声。我侧耳谛听,我明白,她醒了。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杨旺兴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