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乡石滩唐氏始祖伯徵公,元朝仁宗十二年生,字远稽,号遂良,法号唐君应雷,元朝御前指挥。配高、谢二氏,生四子,即宝珍、宝珠、宝瑞、宝璵,为宁乡石滩唐氏大房。据多方史料考究,大元至正末年,人口大迁流中,伯徵公到了宁乡枫木桥乡,爱上了石滩的人文环境,便在此安家立业,至今有640余年,已有32代传人。2015年,《宁乡石滩唐氏七修通谱》编印成册。

6月17日,“宁乡族文化”采访组一行采访了石滩唐氏后裔唐明义,唐美荣,唐自龙,唐炳森等。
续修族谱 圆族人80余年夙愿
我们到达枫木桥乡唐氏宗祠时,唐氏族人已在此等候。唐自龙老人向我推荐了宁乡石滩唐氏七修通谱主修之一的唐明义,说他在修族谱的过程中功不可没,在族中是一个德高望重的长辈。
唐明义接过话茬,说起了始祖伯徵公。他说,始祖伯徵公青少年时期到茅山拜鬼谷子为师,是鬼谷子的嫡传弟子,将鬼谷子的十八般武艺皆学到手,尤其是在医术方面,跌打损伤、接骨止痛手到病除,在民间流传着很多他治病救人的故事。
始祖伯徵公墓坐落在枫木桥乡的象鼻山,离现在的祠堂有四、五里路。伯徵公墓由大石条砌成,这个坟墓是原址,近六百年来从来都没有迁走过,每到清明,来祭祖的后裔络绎不绝。
唐明义向我们介绍,宁乡石滩唐氏族谱早在1481年,也就是明成化辛丑年由七派祖桂庸即本忠公主创修家谱,二修于康熙丁酉年(1717年),三修于嘉庆丁卯年(1808年),四修于同治壬戌年(1862年),五修于光绪丁末年(1896年),六修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至今已有八十余年矣,历次续谱含宁乡、安化、湘乡、湘潭、长沙五县及散居全国各地的宁乡石滩唐氏族人。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族谱差不多都被烧毁,加上八十多年来未续修族谱,族情,亲情都变得很淡漠,子孙繁衍,迁徙殁葬,文物更迭等随世久而淹没,又因昔日宗祠已是残墙断壁,野草荒坪,使宁乡石滩唐氏族人寻宗问祖无觅处,甚至上问三代不知宗。古人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随着全国弘扬宗族文化,建宗祠修族谱的高潮的到来,我们作为宁乡石滩唐氏伯徵公后裔深感内疚。”唐明义说。
为使后人能寻其根、知其祖,族人决定续修族谱。2011年农历10月26日,重建宗祠以及七修通谱族人代表会议在宁乡县枫木桥乡永兴村村部举行,来自本县、长沙、望城、安化、湘乡、韶山等地的族亲代表94人,成立了建祠、续谱临时领导小组。同时,族人决定总谱统编、房谱房修、兵分几路,同时进行,共同完成七修通谱之盛举。
此次修谱,因距六修通谱时间长达八十余 年,旧谱残存无几,难于借鉴。幸好族人唐公相成还完整保存六修通谱可以查考。
唐相成收藏了《宁乡石滩唐氏六修通谱》全册,如藏珍宝。年年翻晒,防霉变,防虫蛀,常修补,费劲辛劳。由于年事已高,族谱于五十年代移交次子唐厚本保管。遵父训,唐厚本夫妇一如既往精心保存至今。特别是在那破四旧的特殊的年代,为了防止无端抄家丢失族谱,先后数次用被单里三层外三层包好,于夜深人静时藏于牛栏屋里的稻草之中,这才得以躲过谱被毁之灾。也有人出高价收购族谱,唐厚本从不为金钱所动心。如有族人上门查谱,则笑脸相迎,抽工陪人交谈,且茶饭相待,热情周到,从不厌烦。唐相成父子八十余年收藏保管六修通谱全册四十四本,无一缺失,可谓费尽了心血,才使得今天的七修通谱有原始资料可查,为修宁乡石滩唐氏七修通谱作出了巨大贡献。

虽然有六修通谱可以查考,但是此次修谱跨越时空大,族人生娶殁葬时间、迁徙去向难于考究,需要做大量的调查工作。参加修谱的人员年龄偏大,一般在五十至七十岁上下,文化程度不高,而且都不会使用电脑。登记、造册、编排、撰写资料都只能用手写,因此难度重重。一份资料、一篇文稿、一张房表,修修改改,一遍不行,重抄一遍、两遍、三遍,甚至多达四、五遍,编排整理直到大家满意为止。大家任劳任怨,只求完美,从无怨言。编修人员白天走访,族人调查,晚上整理素材成册,夜以继日地劳。主编、房修人员坚持不懈、辛勤劳作,历尽艰辛。大小会议开过八十多次,历经四年,房谱先后告竣,总谱编辑成功。

几十名老人一起共修族谱成功,族人都非常喜悦和感动。唐明义说,家谱记录这一个家族的发源、繁衍生息的全过程,是一部与时俱进的家族史。家谱弘扬的又是爱家爱国,尊长敬师,勤奋好学,教孝教悌,睦邻和亲,勤劳节俭,自强不息,艰苦创业,万难不屈,清正廉洁,无私奉献,尽忠职守,大义凛然,报效祖国的传统美德。中国人的这种优良传统维系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正是入庙思敬,过墓思哀,孝其亲,敬其长,兄友弟恭,和睦谦让,相濡以沫,患难相济等孝道传统,保持着家庭的安定、和谐,正所谓心正、身修、家齐、国治。活跃在族谱中的一代代子孙,无不反映出他们所处时代的烙印和这个家族群体中强大的生命力以及他们传承的精神力量。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国不可无史,家亦不可无谱也。“这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能为子孙后代寻根问祖,追本溯源架桥、铺路。”唐明义感慨地说。
齐心协力 宗祠重建盛况空前
宁乡石滩唐氏自始祖伯徵公于明朝洪武年间来宁乡石滩以来,一宗两祠,至今已传承32代。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石滩唐氏宗祠上祠和下祠都早已被拆,成为废墟。
族人唐美荣介绍到,明朝建宗祠时,上祠建在上石滩,下祠建在下石滩,两个祠堂只相差一公里的距离。他说:“刚开始,只建立一个祠堂,也就是在下石滩的下祠。在古代要有官的才能建宗庙,平常百姓不能进。因此,为了族人都能进祠堂,便在上石滩建立了一个上祠。”一直到解放后,上祠变为粮站,下祠变为学校,1974年——1976年之间,两个祠堂被毁。只留下一块石碑和一个抬神像的轿子。现在两件物品均收藏在宁乡石滩唐氏祠堂内。我们看到抬神像的轿子非常精美,两边都刻有一条龙,惟妙惟肖。唐美荣介绍到,在古代,清明节祭祀的那天,族人就会把始祖伯徵公的神像抬出大殿,让族人朝拜和纪念。
为了凝聚族人的团结力,2011年3月,族人唐孟启倡议重建石滩唐氏宗祠,得到族人响应。同年十月,经族人推荐成立石滩唐氏重建宗祠,七修通谱理事会,建祠堂和续谱两大工程同时启动。唐美荣说,为此,要求全体族人共同行动起来,有钱的捐钱,无钱的出力,人人为建宗祠添砖加瓦,个个给修族谱慷慨解囊。

宁乡石滩唐氏宗祠重建在原上祠旧址,仿古砖混结构,规模宏大,共占地面积4.32亩,原老祠地基2.52亩,新增面积1.8亩。唐美荣介绍到,重建宗祠,七修通谱是两项艰巨而浩大的工程,要把这两件事办好,需全体族人齐心协力,解囊奉献。一切费用开支必须以节约为原则,为此特制定财务管理制度。族人的捐款统一使用三联收款收据,严格账款分别管理制度,所有费用发票要有三人以上签名。为了建宗祠,唐美荣一行查谱探路、访族寻亲,同时参观了其他姓氏宗祠,学习和借鉴他们的建祠经验。在这期间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临时领导小组决定:暂不用公家一分钱的原则,采取开会用餐轮流转,车费、话费各自负责。

通过全体族人的努力,2013年清明节第一期工程大殿竣工,并举行了盛大庆典活动。当天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族人聚集于宗祠大殿,谈家史寻根认祖,论宗族血脉相承,增进了解,团结族人,开拓进取,强族兴邦。石滩唐氏盛况空前。并有族人谱诗为证:
石滩唐氏史渊源,民俗文化谱新编。
重建宗祠扬孝道,续修族谱溯血源。
分房分支六百载,共宗共祖一脉传。
族亲和谐齐给力,建祠续谱写传奇。
2014年秋,一座仿古宏大的石滩唐氏宗祠屹立在上石滩宗祠旧址。这是石滩唐氏于族人的血源发脉之地,是宗祠的象征。我们一行人走入祠堂,祠堂是一个四合院建筑结构,坐北朝南,由戏台、东西厢房及正殿三大部分组成。祠堂雄伟壮丽,幽静古朴,让人流连忘返。
站在祠堂内,唐美荣说,有了祠堂,族人就可以祭祀。而祭祀是族众建的一条精神联系的纽带,通过祠堂仪式活动,加强了血缘关系,联系了族众感情,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特别是通过祭祖强调了家族内部上下尊卑伦序,宣传了以孝悌忠信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提倡了子女对父母、子孙对祖先的孝道。这样家族的儿童成员从幼年起,长幼之序,孝悌之礼等礼仪就在其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保家卫国 甘洒热血写春秋
宁乡石滩唐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人才辈出,政军官员、企业老总,社会名流贤达,层出不穷,数不胜数。他们为祖国的强盛,民族的兴旺、地方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宁乡石滩唐氏中,让人代代相传的还是那些在战场上英勇奋战的革命战士。
唐炳森说,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训,家训多为正面教育族人修身、勤学上进、务本、创业、守法等。宁乡石滩唐氏英才辈出,全部都离不开家训的教诲。唐氏家族的家训十条是:报效祖国、奉公守法、坚守气节、励志自强、严己宽人、诚实守信、勤俭持家、敬业奉献、恪守孝道、敬老尊贤。
唐荣和,1916年出生。1936年在做挑夫途中被抓壮丁而开始军旅生涯,转战南北大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1937年七七事变,日军入侵中国,东北三省失陷直逼南方各省,唐荣和参加了长沙保卫战、黄河阻击战、潼关保卫战等大的战役。1944年在陕、晋、豫战役中被日军包围,多次突围失败,最后全军覆没。唐荣和重伤晕倒在阵亡战士中,后被我军战士打扫战场时发现还有一口气,送往后方医院治疗才得以生还。日本投降后,唐荣和策反部队举旗起义,随后参加了临汾、晋中、太原、扶眉、兰州等几十次大小解放战争,多次立功。1952年,唐荣和调任西南冶金勘探公司副经理,为寻找我国急需的矿产资源作出了重大贡献。1964年出席了全国英模大会,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74年定为厅级干部,1986年离休。2006年去世,享年90岁。
唐和生,1926年出生于枫木桥乡新风村一个贫苦农民家里。旧中国贫穷落后,唐和生家更是一贫如洗,同胞兄弟姐妹七个先后饿死、病死四个,剩下一弟一妹依靠体弱多病的父母靠卖草鞋、讨米、给人家放牛、割草等艰难维持生计。在这样贫困的家境中,唐和生听到父亲对他和弟妹讲得最多的是穷要穷得有志气,活要活出人样来。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下,唐和生白天勤苦劳作,夜里灯下发奋习文。1949年,唐和生应征入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2月部队整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64军190师高炮团二十九营,奉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唐和生在朝鲜战场上历时两年多,参加大小战役三十多次,屡立战功。1953年3月,在西北坡战役中遭敌军空袭,光荣牺牲。英年27岁,葬朝鲜西北坡。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总政治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唐信夫,1931年出生于枫木桥乡永兴村。1948年参军,第二年参加宜昌战役,同年十月在四川参加了重庆培陵、广安、邻水等解放军战争的四大战役。1950年随部队回湖南转战湘西剿匪,历时一年多。1951年,整编为第四野战军十三兵团奉命抗美援朝。在朝鲜战场上,唐信夫英勇杀敌,不惧牺牲,共投入五次大小战役。1952年,在田坪战役中,唐信夫右手和双腿多处中弹,伤情严重转后方医院疗伤。他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役中荣立二等功一次和三等功一次。被评为二等甲级伤残军人。1953年回国后曾出席中国人民志愿军四野军部战斗英模大会。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宋秀闺 刘淑兰 魏枫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