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楚水相北望 神秘老粮仓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周立峰 编辑:陶湘 2016-07-01 11:44:40
—分享—
望北峰 (摄影:刘寿明)
刘鸣球
老粮仓师古寨出土的象纹铜铙
 

  一座山,一条河,养育了一群人。

  这座山叫望北峰。相传圣帝欲选定自己经过的第一百座山峰建立道场。他在此向北回望,清点所经过的山峰却只有九十九座,驾云离开后才猛然醒悟忘记了数脚下的那座山,圣帝最终立庙于南岳,而他驻足北望的山就叫“望北峰”了。

  这条河叫楚江。它起源于青山桥境内,途径流沙河、老粮仓,在望北峰北麓之下与沩江汇合,浩浩汤汤,直奔湘江。

  这群人就叫老粮仓人。他们走南闯北,意气风发,在社会变革的每一个节点,都能立足高处,有所作为。

  雪峰耸翠排闼去,望北峰回秘境来

  雪峰山脉自北向南巍峨绵延,其余脉似一道高高的屏障,横隔在沩江和楚江之间。其中一座山峰高高耸立,气势雄伟,那就是望北峰。望北峰往下绵延,有一座山叫“师古寨”,这座其貌不扬的小山,但因为几次重要的考古发现而声名远扬,也使老粮仓这个古老之地更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1959年、1993年在师古寨先后共出土了19件商代大铜铙。其中商代象纹铜铙是湖南博物馆镇馆之宝。该铜铙高70厘米、重67.25公斤。这件青铜器在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同类器中体型最大,质量最重,在目前国内所有出土铜铙中重量、大小排第二,是迄今所见器表装饰最繁复、精美的器物。

  铙这种打击乐器在古代一是用于军旅,类似铜鼓的作用。古代文献记载:“击鼓山顶,足以号召部众,指挥军阵。”二是用于祭祀和宴乐时配合其他乐器击奏打节拍。商代人最迷信鬼神,最重视对祖先和对自然神的崇拜。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南方铜铙大都是当时祭祀山川、湖泊、风雨、星辰的礼器。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大批量的大铜铙,它的主人究竟是谁?有学者认为是商代或稍后西周时期的人们在此思古祭祖。当时黄材生活的是三苗人,三苗所尊奉的始祖是蚩尤,蚩尤姓“姜”,而“姜,从羊”,所以“师古寨”又名“羊角寨”,《民国·宁乡县志》云:“羊角寨即师古寨”。三苗人为什么选择此山思古祭祖?因为当时该山及其附近生长着许多枫树(后来有人用枫木架了一座桥,那一带现在就叫“枫木桥”),而枫树,是三苗人的主要崇拜神物之一,属于植物图腾崇拜,现在的苗族依然如此。

  到底是不是居住在黄材的三苗人到老粮仓这边来祭祀祖先,我不是搞考古研究的很难下结论,但我觉得可能性不大。一是因为姜姓的人在老粮仓并不多也不集中,二是在古代族群意识很强的时代,跑到另外一个非本姓集居的地方建立大型的祭祀场所的可能性太小了。

  另有学者推测,7000年前,先人迁移至老粮仓这块土地,发现山水秀美、土地肥沃,遂定居于此。其后数千年间人群汇聚,至商、周时人丁兴旺,成为农业发达、手工业精良、商业兴盛的富庶繁华之地,集聚了众多商贾、贵族。至春秋战国时期,该地已成古楚国腹地,境内河道易名为楚江。从老粮仓发现的众多青铜器中,可以窥见当时当地的繁荣兴盛。古代的礼乐是国家权力的象征,老粮仓大型礼乐青铜器的频现,足以说明此地是某个历史时期的政治中心。2001年修建洛湛铁路的时候,在老粮仓桥梁村洞嘴冲发现了一个很大的战国墓群,出土了战国铜剑等文物,推动了青铜文化史上又一次重大发掘,再次证明了老粮仓在古代的历史地位。这么大批量青铜器出土,别说在宁乡,就算在全国都是非常少见的现象了。

  关于老粮仓名称的由来,据说是唐代因朝廷在此建仓囤积官粮而得名。大凡作为粮仓之地,肯定是粮食生产富足,地理位置适合。老粮仓因为有雪峰山余脉的庇护,易守难攻,确实是个安宁之地。

  在老粮仓这片神奇的土地下,究竟还埋藏着哪些惊人的秘密?这些就需要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物专家来慢慢解答了。

  楚水滔滔乡愁在,童年不老赤子情

  水至柔,亦至刚。楚江浅浅的清波,竟然硬生生把雪峰余脉切开一个口子,一路向北,与沩江汇于双凫铺。

  水开山路之处,便是十里“烂山峡”,也称“小山峡”。传说以前这里没有江,只有一片滩山。上游的水没法流出去,一旦下大雨,这老粮仓、流沙河地区便是一片汪洋。有一个青年带领百姓决心开出一条河来,可是他们历尽千亲万苦,还是难见成效。后来八洞神仙巡游到此,倍受感动,用金犁犁开了山峡,再用金耙耙开了河床。干完活他们便在江边的一块大方石上下起棋来,那棋局一开,便忘记了时间,等到金鸡报晓,八洞神仙唯恐泄露天机,便慌忙收拾残局,把金犁、金耙压在大方石下,匆匆归天去了。那块大方石,就叫棋盘石,至今矗立在江边。

  烂山峡以前没有公路,山高水窄,易守难攻,成了老粮仓天然的屏障。当年日本鬼子占领宁乡后一路往南,直抵横市,行至烂山峡时,见地势太险,不敢前进了。听父亲说,当年老百姓都做了抗日准备,在山上布置了很多“枞树炮”(把大枞树掏空填上火药和铁砂),只等鬼子一来就叫他们有去无回。小时候去家对面的大山摘“乌泡子”,确实见到过那些长长的战壕。

  现在的烂山峡,两岸树木苍苍,峰回路转,别有一番情调。往上游走,出了烂山峡,就到了“唐公庙”,我外婆家就在这里,我家也离得不远了。

  在清朝,清政府在各地设铺,即“递铺”,又称“急递铺”,十里为一铺。楚江流域有滩山铺、唐公庙铺、老粮仓铺和唐市铺等,专供传递文书者或来往官吏中途住宿、补给、换马之用。当时的唐公庙铺非常繁荣,它处十里烂山峡的咽喉之地,上通邵东邵阳娄底青山桥,下抵长沙宁乡益阳常德。据说当时唐公庙铺大约有27家客栈,屠房、豆腐铺、小店林立,还有一个由官府设立的递铺,途径此地的人络绎不绝。而我外公的祖辈都是开副食品店的,做饼干等食品,是一个大家族,很富裕,到我舅舅、我母亲这一代才没再延续副食品加工这一行业。

  记忆里的楚江,满满都是童年。童年的时光里,去外婆家是最开心的事情,因为可以表哥表弟们一起去楚江捉鱼。逆流而上,便到了老粮仓,来到了记忆里的少年时期。初中的母校是老粮仓中学,学习之余,同学们最好的玩乐之所当然是楚江了。十几个人带上篮球去河里玩,不会游泳的就抱着篮球在水里慢慢游走。

  童年的河一直还在,盛满了孩童时的记忆。一个人只要童心还在,童年就不会老去。

  男儿有志出乡关,功成名就衣锦还

  高山,净水,养育着一方人。山的坚毅,水的韧性,这正是老粮仓人的写照。

  2015年9月3日,庆祝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北京天安门举行,宁乡籍抗战老兵姜立诚参加了抗战老兵方队的阅兵式。1923年,姜立诚出生在宁乡县老粮仓镇湾田村。1938年,姜立诚报名参加宁乡抗日志愿兵第一团,1939年3月,他被编入第九战区守备司令部,他亲历了长沙会战以及常德会战、衡阳会战。

  像这样的英雄还有很多,其中有一位叫刘鸣球,1906年出生于湖南宁乡县老粮仓镇毛公桥,是湖南宁乡著名的私塾教师、学者,秘密战线的地下党人。

  抗战结束后,在中共湖南省工委的领导下,湖南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蓬勃兴起,各地武装斗争风起云涌。1949年春节刚过,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宁乡人民在姜亚勋、饶孟虎、陈仲怡、李石、谭荫南等人的领导下,发动了黄材、唐市两地农民的武装起义——黄唐起义。刘鸣球积极联络,给起义部队提供了大量子弹。1949年3月,刘鸣球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湘中一支队。刘鸣球的一家是革命的一家,父子均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长子刘勋陶参加了湘中一支队,幼子刘桂陶参加了四野四十七军140师,长女刘淑端也参加了当地的妇女解放运动和土改运动。

  革命时期,老粮仓人勇上战场;和平时期,老粮仓人敢闯四方。

  老粮仓的珠宝产业赫赫有名。但今日的辉煌,来自于昨日的艰苦创业。1941年《宁乡县志·村市》记载:“唐市,或曰市始于唐时,或曰因唐公得道而名。”当年的唐市集镇,加工业发达,其中“打章子”是很多唐市人的祖传技艺。他们在街上摆上一个小摊,经过“烧、打、磨、刻、抛光”等程序,把一块铜片加工成闪闪发光的印章。这种印章当时是戴在手指上的,就如同现在的戒指,“章子客”的名称由此而生。

  改革开放后,唐市人发现戴首饰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开始加工戒指、项链等饰品。从铜质的发展到银质的,再到黄金饰品。唐市人凭这一手艺走南闯北,积攒下了第一桶金,并把这一技艺传遍了整个老粮仓地区。后来,老粮仓人十有八九都是在全国各地做首饰加工,大把的人民币也寄回了老粮仓。完成了原始积累,老粮仓人便又扩大产业,开起了珠宝店。

  现在全国各地县级以上的城市,几乎哪都有老粮仓人的珠宝店。有的老板甚至已经走出国门,把珠宝首饰行业做到了俄罗斯、泰国、越南等国家。当年行走江湖,风餐露宿,历经艰辛,终于能创业有成,荣归故里,这是老粮仓人顽强执着、敢闯敢干的生动写照。

  老粮仓,宁静而祥和,无论历史的风云怎么沧桑变幻,这里总有一种向上的力量,引领着老粮仓人前进的方向。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周立峰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