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八元堂”始末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戴爽飞 编辑:陶湘 2016-04-22 09:59:14
—分享—

  前清时期,宁乡“岸分十都,水分八埠”。即全县行政区域划分为十个都,航道沿岸分为八个埠。分别是沩江的赵市埠、丹溪埠、双市埠、附城埠、袁佐埠、鸾埠,乌江有浪丝埠,靳江有道林埠。相传古代有个叫杨泗将军,斩了在江河里兴风作浪的孽龙,保护了水上船民的安全,于是船民便奉他为保护神。每埠从船民中选出一位正直有威信的人为埠首,负责处理本埠船员间、船民与货主之间的矛盾,处理本埠和外埠之间的纠纷。各埠都集资修建“杨泗庙”或“王爷殿”,并附置田产,作为祭祀之资。当时,各埠之间为争货源、争码头,经常发生纠纷。最开始,乌篷船都是单干,各处码头有一些会所组织,时常有一些搬运工们为了争取有货物搬运,天未亮就来到河边码头等候船接货,有的人甚至来不及等船泊岸便游水爬上船去,争运货物。为了能够搬运到一担货物,往往发生矛盾冲突,互相斗殴,被打落水者被流水冲走。乾隆二十三年(1758),官府批准船户胡正南等控案,同意“采买积谷,着上三埠(鸾埠、袁佐埠、浪丝埠)装运,漕米着下三埠(赵市埠、丹溪埠、双市埠)运送,倘遇重务,六埠公装……”道光年间,官府又发出告示,规定各埠船只装各埠货物。

  靖港扼沩水出口,1949年以前是宁乡水运货物吞吐的咽喉。每年秋后,宁乡在此集中待售的谷米船达1000艘左右,谷米成交额4-5万石,市场多为当地豪绅巨商所把持,极尽敲诈勒索之能事,船民苦不堪言,也有的船户给米发水以增重,有的在斗上做手脚。道光年间,船民与八埠埠首一起商议,在靖港设立一个经管宁乡船运的据点和码头,以免受当地人的卡索之苦,同时,也规范米谷市场的交易。这一想法得到了众多船民的响应,但靖港那些当地豪绅岂可将这块肥肉丢了?他们便威胁当地人不要买地给宁乡人建房。后宁乡人几经波折,终于打听到一宁乡籍寡户在杨柳湖的几间茅屋出售。寡户为宁乡人,大概也有家乡情结,或许是自己是寡户,正好卖了房子去他处。她想自己一个妇道人家,当地富商也对她无可奈何。但杨寡户屋前有深潭,要作建房基地,必须取土填潭。当地人又不同意取土,这激起了船民义愤,他们就从宁乡运去砂石黄土填潭。当地豪绅没了办法,就以“拦河塞坝、私立八元寨”的罪名告到官府。官府将为首的熊仕远、马山益等几位船民逮捕下狱,并勒令停工。此事惊动了在外做官的宁乡人,他们四处活动,将熊、马营救出狱。尤其是当时在京城为官的二品巡按刘典(刘克庵),在京内鼎力斡旋,打通关节,终得皇上御批同意。咸丰十一年(1861),奉长沙知府葆廷令准,“八埠船商行户设公栈于靖市”。从而房屋建筑得以恢复,由于官府主导,当地人再也找不到反对的理由。当年建成三栋两横的宫殿式庙宇和庙前四间营业铺房,初名“宁乡会馆”。由宁邑八埠捐建,作为当时宁乡船坞工作人员驻点办公的场所。考虑到当时船民出力尤多,乃以旧时宁乡各地船民堂户之名名之,定名“杨泗庙”,内设“宁乡驻靖港八元堂”。八元堂因八埠而得名,设堂董一人,由宁乡县衙委派绅士担任。下设文牍、庶务各一人,另有六埠埠首驻堂办事。为何八埠只有埠首六人?因为赵市埠规模小,船只不多,由双市埠兼管,道林埠在靳江,不经靖港,不必设。“八元堂”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中有20多平方米的木楼戏台,大厅空旷,可容纳数百人集会,厅中两根四方形花岗石柱,柱基略阔于柱身,四面有浮雕图饰,轮廓比较清晰。后人在中厅四根石柱间建造屋舍,将整个会馆隔成前台和后台大厅两部分,石柱后尚有两根木柱支撑屋顶。相传农历六月初六日,是洞庭王爷的生日,各埠船民便在这里举行堂会,祭祀演戏,十分热闹。

  八元堂成立之初,即制定了十二条约定。咸丰十二年(1862),长沙知县魏式曾与宁乡知县张希仲酌定靖市八埠章程,并晓谕船户、碓户、行户、客商等知悉,恪守规条。这些条规包括验货、过斗、付款等多个方面。如有违者,分别轻重,处罚决不徇隐。

  八元堂的经费是靠征收取公赞来维持的。所谓公赞就是向运输谷米的船只征收费用,标准为“每石谷征收一角三分;每石米征收二角六分”。1933年,八元堂经费亏空,入不敷出,县长赵鸿派员和各埠代表成立“八元堂整理委员会”,对财务进行清理,清理结果表明八元堂已亏欠银洋14900元。当即明确三条措施:一、变卖杨泗庙在宁乡熊家洲公田产业;二、追缴各埠船户积欠的堂费;三是继续在花园山设卡征收公赞费。沱市骆天盛烟店,从宁乡船运煤过花园山,拒缴公赞费用,被扣押船货。货主络得重以“拦河设卡、非法抽厘”之名上告省财政厅。省财政厅不加调查,随即派人查封八元堂。经省会宁乡籍士绅周震麟、贺耀祖、叶开鑫、刘宗向、王子濂等向省府交涉,县长赵鸿将八元堂开办始末、经费来源及此次清理情况、征费条规等详细报省。1934年,省府收回查封令,重启八元堂,并按标准收取堂费。此后不久,因原在杨泗庙办公的人员陆续离开,仅留庶务彭筱全一人驻堂,长沙县警察局驻靖港分局趁机进驻“杨泗庙”,加设门岗,不准船民出入。又由宁乡籍旅省士绅朱长松、林瑞生出面交涉,才由长沙县政府下令迁出。

  当时舆论认为,八元堂这一名称,封建色彩较浓,不合时宜,建议更改。1940年,宁乡县政府将八元堂更名为“宁乡县民船商业同业公会”。1941年,又改名为“宁乡县民船船员工会”。八元堂从此不复存在。

  如今,望城靖港古镇按原貌恢复了“八元堂”,从中可见当年的风采。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戴爽飞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