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为人们对生产,生活中长期积累的经验进行描述的简练语言。《汉书·五行志》:“谚,俗所传言也。”《国语·越语》韦昭注:“谚,俗之善谣也。”《文心雕龙·书记》:“谚者,直语也。”历史上,诸子学说从不同方面概括了谚语的性质和特点,指出了谚语是一种民间传世常言,内容富有教育意义,表现上采取直接陈述的方式。
宁乡民间谚语形成历史悠久,流传下来的俗语谚语体现着博大精深的民间智慧,其语言高度精炼形式短小,有的还押韵,讲究对称,具有诗的外形;谚语内容极为丰富,思想非常深刻,是劳动群众语言的精华和智慧的结晶。一千多年以来,民间谚语以深刻的哲理和生动的形象性,影响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宁乡人,成了乡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民间语言,至今仍在影响着宁乡人民。民间谚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生产谚语:总结生产经验,包括气象、时令、耕作技术、家畜饲养、手工作业等内容。如“四月八日滴几滴,洞庭湖里开大坼”、“天上鲤鱼斑,晒谷不要翻”、“一行服一行,瓜子服了暴牙腔”、“猪长两分(春分、秋分),鱼长三伏”等。社会谚语:反映阶级压迫和社会人情世态等内容。如“地主花样多,鬼计几皮萝”、“牛角越长越弯,地主越大越贪”、“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只桩”、“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人情是把锯,你一扯,我一捋”等。生活谚语:总结日常生活各方面的经验,反映人民的世界观、生活态度和道德观念。如“牵牛要牵鼻子,捉猪要抓尾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人穷志不短”、“到哪山上唱哪歌”、“前头乌龟行错路,后头乌龟照错行”、“做好事积公德,人不晓得天晓得”等。
民间有许多谚语是劳动人民为丰富自己的生活,从许多有趣的生活现象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形象短语,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表现了劳动群众的生活和幽默。如“装三根香,放九个屁,菩萨不做声,自己过不得意”、“三只哈蟆闹一塘,三个堂客闹一房”、“姐夫看姨妹,越看越有味;姨妹看姐夫,越看越邋糊”、“公不离婆,秤不离砣”、“岳母看见了郎,又是粑粑又是糖”、“家娘一面鼓,出门讲媳妇;媳妇一面锣,出门讲公婆”等等。这些谚语,即充满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情趣,又充满着宁乡地区的乡土气息,因此最为劳动者所乐道。
宁乡人爱读书爱养猪,“富人靠读书,穷人靠养猎”、“穷人靠喂猪”的谚语广为流传。人们在养猪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多以谚语来概括,如以“买猪仔、看娘种,买狗仔、看爷种”,“福字乌头黑龙尾,脊宽嘴齐后腿直;乌云盖雪银项圈,奶多河宽会养崽”作为挑选雌性仔猪的标准,以谚语“乌云盖白雪,脖戴银颈圈,丝颈葫芦肚,耳薄体毛稀”来总结土花猪的外形特征。有些谚语多以俗语或民谣形式表现,如家有小孩夜哭不止,则请人“贴路单”,路人念可消灾免哭:“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郞,过路君子念一遍,一夜睡到大天光。”植树大都选择在冬季,总结出“要想树栽活,莫让春晓得”的谚语。“月光光,夜光光。酸巴树,枣子香;娘一拜、爷一拜,拜到明年好世界。世界好,讨嫂嫂。大嫂会结麻,细嫂会烧茶。烧的么子茶,烧的油麻子茶。烧给哪个呷,烧给满伢仔呷。”在旧社会,穷苦人家的成年男子娶个媳妇非常不容易,常是父母心头的一件大事,这则谚语以童谣的形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状态。
现代流传的谚语多数是从旧社会来的,但也产生了许多新的谚语。如“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汗水浇,官气消”、“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等等。旧谚语中也存在一些错误认识和谬误观念。如“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家瓦上霜”、“命定八尺,难求一丈”、“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等。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转变发展方式不能“捡进篮子都是菜”。习近平总书记学养深厚,善用古今中外的各种典故、诗文、谚语,传递治国理念,既“接地气”又妙趣横生,赋予民间谚语新时代气息。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杨新春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