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刀行入木趣无穷 点线横斜气韵通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魏枫 刘淑兰 编辑:陶湘 2016-04-01 11:22:36
—分享—
胡海石近照
胡海石木刻作品《转战万里》。
胡海石木刻作品《尽开颜》。
 

  近日,记者来到豪德市场对面的书香里,走进一间并不宽大的房子,只见里面一片凌乱,书桌、地板上到处是木板、刀、锉、锤、纸笔、颜料、书籍和字画,一个满脸笑容的青年人热情地迎接了我,通过沟通才知,这个其貌不扬的青年人,就是我要采访的人——湖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县书法家协会理事胡海石了。

  要不是胡海石拿出2015年获得的宁乡县“欢乐潇湘·幸福宁乡”杯群众美术书法摄影比赛二等奖、湖南省“欢乐潇湘”杯群众美术书法摄影比赛三等奖和长沙市“欢乐潇湘·品质长沙”杯群众美术书法摄影比赛二等奖烫红的获奖证书,我真的不敢相信眼前的房子就是他的工作室了。

  自小雕刻 不离不弃

  没有外人,房子里静静地,海石给我递来了热腾腾的茶,也许,我俩都来自农村,我俩都有着同样的从艺之路,没多久,我与海石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海石1974年出生于双凫铺镇栗溪村,自1990年毕业于夏洛铺镇杉山冲中学后,即被招进道林镇劳动局经营的企业——道林螺丝厂,从事车工、钳工、电工和焊工的工作。父亲胡炳武毕业于广西陆军学院,在粮站工作。母亲王玉莲毕业于云山师范学院,是一名教师。由于父母都是国家工作人员,小小的海石衣食无忧,再加上父母的娇惯,海石没有认真读书,对读书不怎么感兴趣,倒是对那些需要动手的事情有独钟。上课时,他老是搞小动作,放学回来,父母把他关在屋里,让他复习功课,他就在屋里敲敲打打,磕磕碰碰。

  我问:“那你是怎么喜欢上刻字的呢?”

  海石笑嘻嘻地说:“这跟我父亲收粮食有关!”

  原来,父亲在粮站收粮食时,天天要开很多的收据凭证,凭证上经常要重复填写什么“早稻”、“中稻”、“晚稻”、“麦子”之类的文字,很麻烦,父亲就想了个办法,把那些字刻在精致的木板上,用印油印在凭证上,省去了繁琐。海石目睹了父亲刻字的过程,觉得蛮有味,于是就学着刻字,一有空就刻,还找来刻字的书学习。由于他心灵手巧,刻出的文字居然像模像样,比父亲的还刻得好看,深受同学们及邻居的喜爱。长到十二、三岁时,海石常常到县城姐姐(已嫁)家里玩,顺便到南门桥一个叫“文房四宝”的店里买些小小的青田石回去,刻上字,卖给邻居和同学,五毛,八毛的,赚点钱零花。

  螺丝厂倒闭后,海石成了下岗职工,那是1993年,为了谋生,他来到县城梅花路口,跟姐夫学习修理电视机。由于电视机并不是靠手感就能修理好的,而海石的兴趣恰恰是在有手感的工作上,因此,海石不好意思地说,“我没有学会修理电视机!”转而学习修理空调。他没有拜师,完全靠自学,加上有过从事车工、钳工、电工和焊工的经历,又是“手感活”,所以,一下子就学会了修空调,并延续至今。

  我又问:“那么,你又是怎么真正走上刻字这条道路的呢?”

  海石又笑嘻嘻地说:“这跟一个搞刻字的朋友有关!”

  原来,海石在修理空调的过程中,碰上一个刻字的师傅搬到了他所在的小区,于是,他有事没事就去玩,看他刻。没想到,那童年的记忆就被拨醒了。他的手就痒痒的了,控制不住自己了。他提出要向朋友学习,那朋友十分慷慨,不但教他如何刻字,还送了一套刻字的书给他。他一边看书,一边练习,凭借一双巧手,居然刻得像模像样了。

  但由于是“绕学”,没有经过正规的学习,收效甚微。中途收起了又放下,放下了又收起,断断续续,不成大器。直到2010年,在市美协副主席、县美协主席张奇老师的引荐下,拜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吴贤军为师,才算是走上了求学的正道。

  疏密有秩 气韵通畅

  现代刻字艺术是个综合性艺术的反映。它以书法为母体,集传统刻字、篆刻、绘画、版画等于一件作品中,信息量大,创作过程较其它艺术门类更为复杂。它需要相关艺术种类的支撑,同时还涉及到设计构成艺术,融合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于一体。

  刻字艺术在我国艺术史上源远流长。远在八千六百多年前,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就存在龟甲、石器上的刻画符号,之后的甲骨文、青铜器铭文、摩崖、瓦当、碑刻、汉画像石等又使刻字在不同材质上得以发展,刻字在具有实用性的同时,独立成为一种艺术门类。

  海石说,第一次听说“现代刻字艺术”概念的时候,这门艺术已经走过30年方兴未艾的发展之路了。最早出现在日本,来到我国只有10年的时间。在日韩已经非常兴盛了。

  现代刻字融合了书法、篆刻、雕塑、木刻、版画、色彩等艺术特色,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它既有书法的虚静,又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最让海石看中的是刻字艺术的装饰性,它在根植于我国文字的传统上吸收西方艺术的表现力,可以说刻字的精神在于“形”,在于艺术的表现力——在视觉上从平面到立体、从色彩的单调到色彩的斑斓。再加上对木材的天然纹理的利用。是任何一门艺术都无法比拟的,好看!

  现代刻字的媒介质料,多为木质材料,木质材料质地粗松,制作工艺简便,完全可以手工操作,在现代工业文明中实为一种“心手合一”的高级享受。艺术家如果真的见到一块好材料,并不急于动手,而是先要“度其形、立其意”,反复思考、设想,乃至先要搞几个方案比较。木质材料形自天然,极富造化之功,已有灵性。它的轮廓如何?木纹如何?节疤在哪里?虫蛀空洞要不要保留?如何保留?都是创作者必须根据作品的需要认真取舍的,一旦立意明确,刻了字,还要在“形”、“意”方面进一步加工、装饰。

  现代刻字艺术还汲取传统书法的“装裱”营养。有些作品用画框镶嵌,有的用同质的材料精心装配,衬托。还有的用织物、绳索等软质物品进行装饰烘托,以营造出作品需要的某种意境和效果。

  艺术家还可以根据悬挂作品的周边环境和氛围来构思、创意、制作。使它不仅与周围环境和谐而且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最大程度地做到了艺术与装饰的完美结合。

  海石获奖湖南省“欢乐潇湘”杯群众美术书法摄影比赛三等奖作品《气壮山河》,刻于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以大篆形势呈S型竖式排列,四字主次分明,强弱适度,疏密有秩,气韵畅通。刀法或切或铲,或冲或掀,偶见枯笔。色调以暖色为基调,淡黄之中略加红色,红印一枚,点缀一角平衡画面。整个作品呈现出风起云涌、气势如虹的气概和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任何艺术,书法也好,画画也好,雕刻也好,音乐也好,小说也好,在形式上,在表现手法上,在立意上,既是一脉相承、有章可循,又是自由奔放的。像欧阳笃材先生的书法作品,“直取自然万象入书,既不漏书法精神,又不显碑帖影像,大气磅礴,独树一帜。”像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他通篇就像散文一样,几乎是随意书写,并不局限于时空的有序、叙述的固有模式,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内里衔接也天马行空,与我国的传统小说大相径庭,但是他要表达的东西却是一样的。

  所以,艺术贵在创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摆在海石面前的艺术之路还很长很长,海石以大诗人屈原的名言来激励自己,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孜孜以求,奋斗不止!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魏枫 刘淑兰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