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见证“土地银行”的蓬勃发展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杨柏松 编辑:陶湘 2016-01-13 14:59:35
—分享—

  数九寒天,一条消息让人温暖不已。

  1月10日,《人民日报》以《农民获得感如何“水涨船高”》为题,报道了大成桥镇鹊山村通过“土地银行”,将全村4205亩耕地“化零为整”,找到了发展与保障的平衡,探索出了土地合作经营的新路子。

  作为第一个报道“土地银行”的新闻工作者,手捧《人民日报》,笔者激动不已。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从县农业局听到“鹊山模式”时,便心生好奇,联系上了该村的村党总支书记陈剑。驱车赶到鹊山村,经过详细调查了解,笔者写出了《建立“土地银行”杜绝耕地抛荒》的深度报道。互联网时代,传播的速度无法想像;真正的新闻,更是吸引眼球。很快,人民网海外网、《湖南日报》、《湖南科技报》、《长沙晚报》都大篇幅进行了报道,并且,湖南省政协的《社情民意》对此进行了专报,省委省政府等高层及时了解到了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这一新鲜事物,“土地银行”从鹊山走向了全省。《人民日报》此次的报道,不但是对“鹊山模式”的充分肯定,更是将“鹊山经验”推向了全国。

  “土地银行”为什么会成功?一是契合了时代的发展,解决了“有田无人种、有人无田种”的现象,杜绝了耕地抛荒;同时,适度的规模化,还带来了种粮比较效益的提高。去年,鹊山村没有一亩耕地抛荒,经济收入也大大提高。45岁的村民尹建军从粮食专业合作社拿到了110亩地,土地连片集中,还有全程机械化服务,他去年的收成不错,扣除成本,利润超过7万元,相当于他在外打工两年的收入。

  新闻工作者是社会的观察者、时代的记录者。看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在报纸上;看不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在路上。广大新闻工作者在基层的广阔天地里,紧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不断挖掘新闻富矿,采写出了许多深受读者喜爱的新闻作品。作为其中普通的一员,笔者认为,能够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整合社会力量,参与和推动社会变革,不仅可以采访高官名流,还可以采写素昧平生的普通家庭;既可以采写出引发全社会关注的重大决策,又能了解到寻常百姓的家长里短,有时一次深入的采访,还有可能推动社会前进一大步,这让新闻工作者感受到极大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见证“土地银行”的蓬勃发展,看到“鹊山模式”的星火燎原,我心澎湃。今后的日子,我将不断地“走下去”“沉下来”,用心灵倾听百姓心声、用双脚展开田野调查、用镜头捕捉时代变迁,尽量为读者奉献一篇篇接“地气”的、带着思考的新闻报道,做一名合格的历史记录者、社会观察者、文化传播者以及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杨柏松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