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丽乡村如火如荼建设之际,县委号召在全县开展为期四个月的“讲道德、明是非、守纪律”的主题教育活动,这使我县的“美丽乡村建设”从物质文明建设升华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层面。这是及时雨,又是锦上添花。既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需要,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
通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我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成绩显著,硕果累累。但是,有的乡村与之相应的精神文明建设不同步,有个别地方甚至存在脱节现象。有的人以强欺弱,有的人好逸恶劳,有的人坑蒙拐骗,有的人虐老弃小,有的人见利忘义,有的人唯我独尊,称霸一方。凡此种种现象,都与当前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建设的需要背道而驰,严重影响和阻碍了当前美丽乡村建设。那么,产生上述各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多年来对农民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
12月4日谭小平书记的讲话,提倡在全县开展“讲道德、明是非、守纪律”的主题教育活动。抓住了当前农村问题的要害,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前期,对农民的政治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太少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一直都是分散劳动,各顾各的自留地,各顾各的小家庭。久而久之,自己小家庭的事情想得多,别人的事情、集体的事情想得少。慢慢地个别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极端个人主义产生了,唯利是图的利己思想形成了,有奶便是娘的物欲膨胀了。于是,有的人往往为了个人利益而昏了头脑,善恶不分、是非不辨,忘了孝道、丢了仁义。《三字经》开头便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都需要教化,一个人如果不学习、不接受教化,就会懵懂、愚昧、粗鲁、野蛮。晋朝时期,无锡宜兴有一个叫周处的人,也是“人之初,性本善”,就是说,他小时候天性善良,人性并不坏。可是,他从小父母双亡,没有人去教育他,没有人去引导他,也没有人给他讲规矩。慢慢地就瞎混,受到了不好风气的熏陶、影响,长大以后变成了一个非常粗鲁、暴躁、野蛮的人,动不动跟人打架,打得人家头破血流。这么一来,周围的人见了周处就躲,都惹不起他。周处自己不知道,因为他没有羞恶之心,没有是非之心。有一天,他突然发现:怎么谁见我都躲啊,他就去问一位长者。他问:“为什么乡亲、邻居见了我都躲呢?”老人家说:“你不知道,周处,我们这里有三害啊。”周处问:“哪三害,说来听听?”老人家说:“第一,前面山里出了一只猛虎,经常下来吃人,吃家畜,这是一害,害得鸡犬不宁。第二,你看,村前面的河里有一条蛟龙,谁都不敢下河。”周处说:“这不才两个吗,还有一害呢?”老人家说:“就是你周处”。周处听后一惊,原来我已经那么坏了,以至于乡亲们把我也当一大害啊。他顿时幡然醒悟。此后,他良心发现,痛改前非,不断彰显其善良的本性。后来,他上山杀掉了老虎,下河斩杀了蛟龙,为民除害。并且,不断努力,一路上进,后来还当了很大的官,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在历史上留下了非常好的名声。这个传说告诉我们:人必须要教化,并且,通过教化是可以变好的。农民历来是善良、纯朴的,当前农民的主体是积极、进取的,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期待,通过这次“讲道德、明是非、守纪律”主题教育活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一定会有喜人的收获,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会有大幅度的提高,美丽乡村将绽放灿烂的精神文明之花。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洪卓明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