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愚公”高书仕(左一)。
2015年10月10日,沩山乡沩源村皇田冲沩水源保护开发建设现场,66岁的高书仕如正常人一样忙碌着。他一心扑在沩水源头的保护开发上,已有近3年时间。在当地干群心头,他是一名新时代的“愚公”。
年过花甲,他主动请缨带领乡亲改变落后面貌
2013年,高书仕从乡护林员的岗位上退下来。正当许多人都以为劳累数十年的他该在家里好好享受天伦之乐时,这位老人却不顾自己年过花甲、身体残疾等诸多困难,毅然做出了一个出乎大家意料的举动——向村党总支主动请缨担任村民小组长。
高书仕的家在皇田冲,是沩水的发源地,沩源村由此而得名。当时的皇田冲,是个贫穷落后又偏僻闭塞的深山沟,有兴山、沙山两个村民小组,43户183人。长期以来,由于家门口缺乏致富门路,当地青壮年男女基本上都在外面打工。
正是皇田冲的落后面貌,促使这位老党员下定了带领乡亲摆脱贫困谋发展的决心。并且,与许多当地村民不一样,透过落后的面貌,他看到了皇田冲的优势。这里是母亲河沩水的发源地,流传着舜的爱女有妫氏在此成家立业的传说,出土过商代青铜器,不但自然生态环境优美,而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他一直认为,这些都是皇田冲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早在2001年和2002年,他便组织当地村民在沩水源头种植柳杉等树苗50多亩6000多株。如今,这些树苗不少都已长成胸径50多厘米的参天大树。很快,在村民的信任下,高书仕当选为沙山组组长。
不计得失,他在沩水源头奏响开发保护三部曲
当上沙山组组长后,高书仕迫不及待地开始兑现自己的承诺。他与6位党员进行了数十次沟通,形成了共识;他与在家村民进行了上百次探讨,统一了思想;他与在外务工人员通了近千次电话,得到了认同。在广泛支持与认同的基础上,他与兴山组组长高寿肆一起,带头启动了对皇田冲的开发保护。
就皇田冲的开发保护,高书仕精心规划了三部曲。一是建设一个看不到垃圾塑料,听不到粗言鲁语,感受得到鸟语花香,欣赏得到锦绣农家的文明皇田冲;二是保护好山林环境,规范好田土利用,发展好种养特色项目;三是建好盘山公路,修整沩水源小溪河道和观景步道。为了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他又与村民约法三章:因建设占用的田土山林概不补偿,村民投入的劳动工日概无报酬,接待调研指导的各级领导和来旅游的游客严禁“打秋风”。
项目实施要人做事,他义务投工300余个;项目实施需要资金,他将两个儿子给他的2万余元供养款全部捐了出来。2014年春,他在检查督促环境卫生工作的过程中不慎掉入河中,摔伤了手臂,住院5天,缝了9针。在规范防火道时,他被挖机伤了右腿,住院半个月。对于这些,他从不抱怨、从不计较,所花的医疗费用也是自己承担。
高书仕的努力与付出,产生了很好的反响,当地村民纷纷加入到对皇田冲的开发保护行列当中。近三年时间过去,他与村民的约法三章做到了,沩水源头开发保护三部曲逐步成为现实。如今的皇田冲农宅栋栋清洁舒适,家家建了花坛,庭前树翠花红,路旁鲜花灿烂,小溪流水潺潺,池塘水清鱼跃,瓜果蔬菜药材齐全,引来不少游客休闲观光。
严谨治家,他树起家庭建设的典范
与许多人相比,高书仕的条件并不好。他年幼时不幸被猛火烧伤,全身上下留下累累伤痕,手脚很不灵便,终身残疾,其妻子是聋哑人。然而,就是在这种令许多人不知如何面对的条件下,他坚持严谨治家,千方百计把经济发展好、文明建设好、孝道传承好,树起了家庭建设的典范,在当地传为美谈。
十几年前,他看到果树种植有前途,便栽种梨、板栗等果树数百株,并在果林中间种植茶树。如今,这些果树茶树每年能给他家带来近两万元的经济收入。同时,他还以自己的言行经常告诫家人不打牌、不沾地下六合彩,要勤俭持家。正是受了这种影响,他的儿子儿媳都是当地出了名的勤快人。
在日常生活当中,高书仕经常教育家人牢记“亲为亲好,邻愿邻安”的古训。他家的果树丰收后,每年都要送一些给乡邻品尝。梨树收获的头一年,他把头批200多公斤梨子送到乡敬老院,给院内五保老人尝鲜。之后,每年梨子成熟采摘后,往乡敬老院送去一些,成了他家的惯例。
“家和万事兴。一个家庭,和睦最重要。”对于家庭建设,高书仕一直坚持这样的观点。正是以这一观点为支撑,一家的氛围十分和睦。他的两个儿子都在十多年前成家,这个大家庭的成员之间,直到如今还经常一起吃住,彼此之间没红过脸。“虽然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但家里一团和气,心情舒畅。”他的大儿媳方玉莲这样说。2013年年底,其丈夫脊索瘤突发,被紧急送往长沙救治,共花费医疗费用10多万元。两年来,悉心照料丈夫,教育儿子,屋里屋外忙碌,面对命运的坎坷,这位农村妇女没有半点怨言。她十分坦诚地表示,是公公带了一个好样。
为了使好家风传承在心,高书仕特意让全家人都使用一种“孝道杯”,杯上有诗云:福禄皆因孝宗得,孝顺父母如敬天,处事为人孝力大,孝能感动地和天。积德行善也是孝,孝子家风代代传。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龚再蓉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