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网—今日宁乡讯 家和万事兴。周光如始终坚信,这是他们一家十三口数十年来能在一个屋檐下风雨同舟的秘诀。已知天命的周光如,爱国爱家,乐善好施,为他人的需要做力所能及的事。
爱邻爱家,引领和谐文明新风尚
四代同堂,兄友弟恭,妯亲娌爱,数十年来风雨同舟,全家收入一条线,支出“按需分配,不分彼此”……周家人的传奇故事成为了当地口口相传的佳话。那周光如家是如何实现“按需分配”的?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在党员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周光如把这一句话挂在口头,记在心间。乃至于后来的数十年,他把实现“按需分配”当做了奋斗目标,人生的重要追求。现在,周光如一家已经是一个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十三口人同住一个屋,同吃一锅饭,分工合作、同舟共济,共同经历了创业的失败与成功,数十年如一日的紧密团结在一起。
牙齿难免碰嘴唇,十三口人的大家庭,却没有任何矛盾,对于许多人来说,这都是一个奇迹。“只要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也就不是难事了。”这是周光如的持家、处事哲学。走进周光如家中,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特点:格局对称,自成一体又紧密相连。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兄弟俩各自成家以来,先后三次翻新住房,兄弟俩的房子都是比肩而立,左右对称,有你有我。
而周光如的“一视同仁”却又有不同的诠释。参加工作后,他用工资给自己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却给弟弟买了一辆相对较贵的“凤凰”牌,后来换摩托车、小汽车,同样参照此法。在周光如的心里,没有“吃亏”二字,因为他笃信“大河里水满,小河里有”。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周家兄弟同心妯娌和睦,为人称道。而周光如本人更是品行端正,道德高尚,身家数千万元的他不追求名牌、不抽烟、不嗜酒、也从不去娱乐场所消费,以至于每个刚了解他的人都惊叹这样不会“玩”的老板竟然办企业也能赚钱。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对自己抠门的人,对需要帮助的人却十分的大方。周边乡邻但凡有需要帮助的地方,他总是会及时地施以援手。2014年7月,周光如了解到厂房后面一户村民的房子成了危房,当时正值暴雨多发时节,如果发生房屋倒塌,后果不堪设想,周光如立即联系村委商量解决,并当即出资4万元及部分建房物资,帮助这户人家顺利地重建了新房。
饮水思源,撑起残障人士一片天
现在已成为长沙清华涂料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周光如,企业产能过亿元,但他深知自己今天的成就,与他在宁乡县造漆厂的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原宁乡县造漆厂位于煤炭坝镇,周光如在这里工作了20年。在造漆厂上班时期,他吃苦耐劳、诚实善良,得到了师傅和同事们的认可和肯定,一步步地从普通的油漆工上升至厂长的位置,带领十几名残障人士创业致富。尽管后来,他带着员工们的误解以及六十多万元的债务遗憾地离开了造漆厂。但周光如明白,他为之奋斗了二十多年的造漆厂,正是他筑梦的根基所在。
2003年,身无分文的周光如决定创业,没有钱,没有可用的人,白手起家谈何容易?凭着一腔热血与执着,周光如夜以继日地扎在技术开发和市场开拓中,终于,他找到了成功的密码,为自己开拓了一片更广阔的商海。2004年10月,长沙清华涂料开发有限公司应运而生。现在公司每年向国家纳税近100万元,为周边群众提供了20多个工作岗位。
“如果不被误会,也许就没有今天的我。”创业成功后,周光如提及过往没有埋怨,反而多了一份感恩。在得知残障人士卢某因福利厂破产,生活异常拮据后,周光如立即送去部分生活用品和1400元现金,帮助照顾老员工,并积极帮助其进行“复原”。近五年,每年都向菁华铺乡敬老院捐款5000元。2014年5月23日,在菁华铺乡第24个助残日活动捐助仪式上,周光如当即捐款5000元,用于发放慰问金和购买残疾人士器具。
无私奉献,表达绿叶对根的情意
当选为县政协委员后,周光如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群众对他的期望也更高了。他时刻关注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并及时展开调查研究,通过调研报告、提案等形式积极参政议政。《关黄公路亟待改造》、《洪仑山胜利桥改建迫在眉睫》等提案得到了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当年县交通局一一予以落实,解决了陈家桥、洪仑山等4个村群众的出行难题。《关于菁华铺乡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思考》的调研报告,得到了周辉县长的高度重视,2015年菁华铺乡4个村被纳入宁乡县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范畴,彻底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他自己不记得,但我们都记得,2012年修路出了4万元,去年清淤就拿了1.2万元,修路18万元,今年村里公益活动又出了4万多元……”泗海村党总支书记胡立明对周光如的付出如数家珍,2012年,在得知村级经费紧张,而当地群众饱受下雨道路泥泞之苦时,周光如立刻拿出4万元,支持修建郭公塘公路,极大地方便了群众。2014年,他个人又出资18万元修建、拓宽组级公路,为确保工程质量,他主动请缨,没日没夜地监督在施工第一线,直到公路顺利通车。
与此同时,周光如还十分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当得知菁华铺乡桃林桥中学建设资金存在缺口时,周光如立即拿出5万元投入学校建设,他说:“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我小时候没有读多少书,一辈子的遗憾,绝对不能让我们这代人的悲剧在下一代身上重演。”
2013年,恰逢县政协开展“双百”捐资助学活动,周光如当即决定每年出资2000元捐助黄材镇一名贫困学生何佳佳。两年来,周光如不但及时给她送去学费,还关心其学习与生活,双方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何佳佳周末的时候经常给周光如发来短信、打来电话,报告其最近的学习情况。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 范婷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