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也说苏东坡的“不合适宜”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朱灵 编辑:陶湘 2015-10-14 10:24:06
—分享—

  近读林语堂《苏东坡传》,知苏轼生平一趣事。一日饭后散步,他拍着肚皮,问左右侍婢:“你们说说看,此中所装何物?”一婢女应声道:“都是文章。”苏轼不以为然。另一婢女答道:“满腹智慧。”苏轼也以为不恰当。其爱妾朝云回答说“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捧腹大笑,连说“知我者,唯朝云也!”

  纵观苏东坡一生,其“不合时宜”随处可见,并因此既不被当时的“变法派”所容,也不见容于后来的“保守派”,整个后半生屡遭打击迫害,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付出了沉重的人生代价。不过,对于历史,对于后人而言,这“一肚皮不合适宜”却正是他的可敬可爱之处!

  “不合适宜”是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所在。苏轼的“不合时宜”,并非任性所为,而是他坚守良知正义,忧国忧民之下作出的一种选择。他看到王安石推行新法带来的种种弊端,不愿保持沉默,以《上皇帝书》、《再上皇帝书》向改革开战。当司马光等旧党执政后,面对日益暴露出的官场腐败现象,本已重新进入上层权力中心的苏东坡不愿睁只眼闭只眼,又上书进行抨击。他之不合时宜,和当政派对着干,并非不懂封建官场规则,而是痛恨那种无益的党争,不愿随波逐流。他不为富贵所诱,不为威逼所吓,坚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政治选择,充分体现了他个性和人格的光辉。

  “不合时宜”也是成就其文学巨绩的重要原因。苏东坡是历史上少有的集诗、词、文、书、画等多种艺术成就于一身的大家,而纵观他的诸多艺术精品,皆与他后半生颠沛游离、困顿清苦的生活有关。动荡飘摇的生活,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磨难,给了他深刻、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思想滋润,为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写下了诸如《前后赤壁赋》、《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千古名篇,并留下了以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为代表的多幅书法名作。正如苏东坡晚年以其切身感受所说:“秀语出寒饿,身穷诗乃亨。”仕途蹭蹬,人生坎坷,虽是文人的不幸,却是文学的大幸。

  苏东坡虽屡遭流放,接连被贬,甚至性命堪忧,却未能消磨他的意志,反而让他在数度入世、出世后,顿悟人生的真谛,坦然面对生命中的一切。“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何等的豁达乐观,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又可曾窥见半点对窘迫生活的埋怨?即便在居无所,食无粮,不得不如农夫般亲自耕种劳作时,他亦能苦中作乐。“东坡鱼、东坡肉、桂花酒”便是他的独创。他的博爱宽厚、大度散脱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这是一位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酿酒的实验者、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饮酒成性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但这都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如此看来,“不合适宜”之于苏东坡,绝非偶然,而是必然。

  (作者单位:县委党校)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朱灵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