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叶生产丰收在望,烟农笑逐颜开。
轻点鼠标,零售户就可以完成网上订烟。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 宁乡烟草30年披荆斩棘,烟叶生产经营、卷烟市场服务、专卖市场管理迈上一级又一级台阶,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在发展的道路上,有这么一群人与我们风雨相伴,他们只是一个个普通的参与者,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价值,用自己的勤劳改善生活,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支持宁乡烟草的发展——他们就是见证宁乡烟草30年变化的9000多烟农与5000多零售户。
30年,烟农眼中的变化
种烟让我们安心回家,结束漂泊的打工生活(讲述人:喻家坳乡烟农欧立华夫妇)
前几年,我和丈夫都在深圳打工,虽说每个人每月都拿到约两千元,但要租房等,衣食住行开支又大,我俩打工一年存留两万就不错了。近年决定种烟,主要是上面政策好,我们也就响应村上的号召。
现在种烟,有政府帮扶,经常服务,技术员几乎天天来,察看烟叶长势,手把手地教技术,自己没有后顾之忧。本地的老烟农也鼓励我们回来,因为大家都得到了真真正正的实惠。我家有两个劳力,种16亩烟,像锄草、抹芽子这一套工作都是自己完成的,而机耕、植保和烘烤都由金醇烤烟专业合作社负责,有专业化的服务。
仅半年时间,种烟纯收三四万没问题,而烤烟收完后,晚季还可种玉米或晚稻。所以,种烟有保障,收入可观,我们夫妻俩准备在合作社继续接受培训,成为更加专业的职业烟农。
赚到了钱,日子更有盼头(讲述人:横市镇烟农邓定武)
我从2002年开始种烟,到现在已经12年,最初只种了5亩,后来逐步发展到20亩,每年纯赚最开始只有3500元,后来到了5万元,现在有11万元,日子越过越好了。
作为烟叶生产示范户,我感觉确保种烟赚钱的关键是要转变意识,要抓质量,因为市场不要的烟,我们生产再多也没用,只是空忙活一场白赚点累,所以以前种烟的那一套行不通了,现在是市场要什么烟,我们就要种什么烟。只要紧跟市场走,保障好烟叶质量就不愁卖不出去、赚不到钱。还有就是要听指挥,套餐中规定的专用肥该用的就要舍得用,明令禁止的纯氮肥就坚决不能用。
2014年我种了22亩烟叶,送售烟叶3492公斤,亩均产量159公斤,总收入达11万元,除去肥料、人工等成本费用后纯利7万元,是我们家的主要收入来源。我肯定会继续坚持种烟,而且要种好烟,让日子过得更好,更有盼头。
困难有援,后顾之忧不用愁(讲述人:流沙河镇烟农何妙华)
去年3月,我请的农民工不懂技术,农忙时村里人手又短缺,但育苗大棚里的烟苗等着移栽,急得我火烧眉毛,却无计可施。幸好,烟农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和烟叶技术员来了,就在我的烟田里举办了移栽现场示范会,还邀请了同乡镇的其他烟农一同参与。他们现场教了很多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将专业技术带到了田埂上。
在了解我遇到请工难、请工贵的困难时,技术辅导员又对各个生产阶段用工成本进行专业分析指导,同时,合作社帮我联系政府和村组协调用工,解决了我的用工难题,烟农专业合作社真是不错啊。
现在,有专业技术辅导队伍长期驻在我们村里,手把手教我们种烟;套餐供应烟需物资,让种烟更加简单;订制气象短信,进行病虫害预测预报;购买烟叶种植保险,让我们无后顾之忧……烟叶生产亩均用工由原来的32个左右降低至15个左右,户均种植面积由原来的5亩左右增加到现在的25亩左右。听说除了我们村,整个宁乡共有服务型烟农专业合作社17家,专业服务队42支,服务队员1449名,给咱们烟农带来很大的方便和好处。
我们一家要长期跟着走烟叶这条路(讲述人:喻家坳乡烟农欧仁云)
搭帮烟草部门和合作社指导种烟,我家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变化真是太大了!我是从2002年起种烟的,刚开始只有4亩,到2005年种到10亩,近三年每年15亩。种烟之前,我家是这里的困难户,仅有两间茅草屋,无任何体面的家具。那时我务农之余还兼做泥瓦匠,仅能维持一家基本生活。种植之后,全家生活才逐步有了起色。
2002年,我家是村里3户烟农之一,种了三四年就尝到了甜头,有了几万元积蓄,2005年便建起了村里为数不多的两层的楼房。要知道,种烟种到10亩以上的规模,年纯收就有近两万。到2007年,我将楼房搞了装修,2009年,我儿子结婚,新楼房迎进新媳妇,被乡亲们称为“幸福之家”。
我的儿子、儿媳常年在海南三亚打工,2014年我和48岁的老伴又种了18亩烤烟。有合作社的专业化服务,减工降本,亩均纯收入将近2000元,比以往任何一年都高。尽管去年天气不尽如人意,我的亩均产量还是达到了175公斤,均价每公斤达15.6元,按中上等烟补贴政策,每50公斤另外还补得100元,亩均产值超过3000元了。我和老伴加入合作社,也是专业化服务队的成员,还增收了1万多元的劳务工资。
现在我们家里家电、家具一应俱全,生活与城里没多大差别。只要烟叶产业存在,这条路我就要长期走下去!
30年,零售户眼中的变化
从“自己跑”到“送上门”(讲述人:玉潭镇骏缘商店老板 王骏缘)
我记得上世纪80年代,零售店里的卷烟还只有十几种。需要进货时,老板们自己带着烟草证副本,去最近的烟草批发部拿货。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烟草公司建立了销售网络,开始实行送烟上门。送货员每隔几天,就开着送货车挨个店面上门送烟,这一下就解决了零售户的进烟难题。人不出店,烟就送上了柜台。但有时送货员不能按时送到,一旦遇到恶劣天气基本上就没有指望了。
十二年前吧,我们家开始电话访销,就更方便了,烟草公司每次都能安全准时地送烟到店。后来开通了“96368”网上订货平台,我们开始在网上报烟,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轻松完成订烟,白沙物流的送货车也会非常准时地将货配送到我家店内,风雨无阻,完全不用我自己操心。如今,我的生意规模越做越大,经营的卷烟种类达到100种,卷烟如今是我店里最赚钱、周转最快的商品了。
从“旧杂货柜”到“现代终端”(讲述人:历经铺乡素素卷烟店老板 杨素辉)
我的店面一直在车站旁边,以前店里只有一个旧的杂货柜台,既放零食杂货又摆烟,店里客流量大,翻找拿货非常频繁,早上整理的柜台不到半天就成了一个杂货堆,顾客有时候甚至看不出来我这里还有烟卖,当时我卷烟上柜的种类也不多,外省烟和新品种卷烟也打不开销路。那时候客户经理还经常上门帮我整理柜台,教我如何摆烟。
现在,烟草公司大力推广现代零售终端建设,我这里销量大,成功申请成为了宁乡第一批紫荆卷烟店,公司给我赠送了柜台、电脑、扫码枪等等一系列的现代终端物资,客户经理到店指导使用,现在我的卷烟柜台井井有条,100多种烟摆在烟柜里面,很醒目,顾客都很愿意驻足观看一下,看着看着也愿意尝试新品种的卷烟,外省烟和新品卷烟在我这里再也不愁卖了。电脑扫码也给我提供了不少便利,什么烟、什么价格一扫全知道,效率也更高了,盈利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从“要我办”到“我要办”(讲述人:玉潭镇花明南杂店老板 黄世奇)
我的烟草专卖许可证还是以前的客户经理上门来要我办的,当时我还不怎么情愿,总觉得办与不办没什么区别。
随着烟草行业的越来越规范,我发现有张烟草证真幸福!从公司拿货,利润可观,我有赚头。办了烟草证,还可以享受客户经理的专业指导与增值服务,卷烟配送直接到家,很方便。特别是这些年来,办证审查严格,后续监管得力,使得我们手中烟草证的含金量越来越高。经常会有其他没办证的零售户来问我怎样申请办理烟草证。
可以这么说,烟草证实现了从“要我办”到“我要办”的转变。
从“乱得很”到“很规范”(讲述人:玉潭镇富豪烟酒店老板 陈建春)
卖了这么多年烟,一路走来也是坎坎坷坷。刚开始卖烟那会儿,卷烟市场用一个“乱”字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假冒烟、乱渠道烟、走私烟,什么烟都有。卖真烟,只有被晾在一边的份儿。顾客来买烟,说我店里的烟卖贵了,别人家的便宜得多,说完扭头就走。我知道,顾客说的那家店肯定卖假冒烟,要是真烟,进价都不止这么多。那时,假冒烟让我们这些卖真品卷烟的商户失去了不少顾客。
现在可不一样了,有时遇到顾客质疑卷烟真假,我会找市管员帮忙鉴别和处理。不过大部分顾客看到店里的烟草专卖许可证,对卷烟品质都很放心。诚信经营,规范经营,不售假卖假,使得我们店里的老顾客特别多。如今卷烟市场越来越规范,周边的零售店也越来越规范,卖烟也越来越轻松了。
从“看不准”到“一眼准”(讲述人:玉潭镇李喜良烟酒店老板 李喜良)
做一行就要懂一行,我做卷烟生意5年多了,之前,我对真假卷烟鉴别是一窍不通,为此,我吃了不少亏。
我片区的客户经理和市管员得知这个情况后,专门上门,从卷烟的制造工艺特征、卷烟防伪标志等方面为我讲解如何在不拆包的情况下鉴别卷烟真伪。同时,烟草公司还经常组织我们零售户参加客户培训会,学习真假烟鉴别,经过培训,我们都从卷烟鉴别“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达到了从“看不准”到“一眼准”的效果。
宁乡烟草过去的30年是如此辉煌,承载了无数人的光荣和梦想。一直以来,宁乡烟草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核心价值观,始终把维护烟农、零售户、消费者利益放在心上,与群众走得近,企业才能走得远。也正是有这些新一代的懂技术知管理的职业烟农、懂营销懂推介的零售户、还有关注烟草发展的消费群体,宁乡烟草的发展转型之路才能平稳有序,他们是宁乡烟草创造下一个30年辉煌的最坚固基石。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张庆富 图/欧阳杨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