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是《论语》开篇第一句。记得我们小时候读书的时候,老师是这样翻译的:学习并且要时常温习,不也非常高兴吗?那时为了考试,确实需要经常温习,温习得好考得好,确实是非常高兴的,以至这些年来,从没有对老师的教导产生过怀疑。人到中年,没有了那么多考试,当年温习课文留下的痛苦记忆便偶尔记起。想想孔子这句话,是不是还可以做别的理解呢?
一、这里的“习”应该当“知”解。“学而时习之”第一个字“学”应该包含了“学习,温习”等意思,第四个字“习”怎么还会作“学习,温习”解呢?岂不重复?学然后知,天天长进,日日知,便为“智”。孔子是要我们通过学习获得“智慧”才会有快乐,而不是学习再温习会产生快乐。孔子他老人家深怕我们不理解他的意思,他又说了一句“温故而知新”,还是落在“知”上,他苦口婆心地教导我们要“知”,要有智慧。
二、这里的“习”也可当“行”解。我们小时候学写毛笔字,通常用过“习字帖”,习字帖要求我们按照书画家的字,一笔一笔地描,一字一字地练,总之是要行动。只有行动、锻炼才可以学到真知识,检验真知识,只有行动才可以成功,才会有快乐。孔子在这句话里告诉我们要知行合一。
三、这里的“时”也可作“按时,有规律”解。继续拿练毛笔字来说,我们学写毛笔字,要有笔、墨、纸、砚等基本条件,不能时时处处练习吧,“时习之”是告诉我们,到了规定的时间,一定要记得练习。当学习成为一种有规律的活动,成为一种习惯,怎么会不快乐呢。孔子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就是要善于安排时间,做什么事都要有规律有计划。
四、“时习之”也可作“专一,坚持”解。理解这层意思时,重点要落在“之”字上。意思是说,学什么就沉下心去用什么,而不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当我们心无旁骛,一门深入的钻研、应用某项知识,终将会有所收获,不也快乐吗?即使没有收获,我们的心是专一的,宁静的,不也快乐吗?孔子教导我们,你若信我,就要坚持。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经典可以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挖掘,而不要停留在人云亦云的基础上,也不要停留在固有的认识上。当然,孔子当年说这话的时候,到底是啥意思,我们也无从知晓,以上分析也是我一家之言,不知是否符合孔老夫子他老人家的本意。不管怎样,我对《论语》开篇第一句进行了一些深入的思考、探索,自得其乐,不亦悦乎?
(作者单位:县委办)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 彭智勇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