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桂香慰问老人。
9月5日,家住资福乡的胡桂香专程来到该乡七星村,了解资助对象杨婷近段的工作生活情况,并再次向其父亲送去爱心款。正是她长达数年的大力资助,令这个特困家庭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生活状况不断好转。近20年来,包括帮扶特困家庭、为公共设施建设捐资、资助敬老院老人等在内,这位农村妇女在各项公益事业上的支出高达100多万元,其中仅帮扶的困难家庭就超过了300户。“找好事做,已成为她的一种习惯。”则是当地广大干群对她的一个评价。
助困三百多户,她成了许多特困家庭的支柱
3岁那年父亲突然患病瘫痪,生活一直不能自理;长期生活在上世纪70年代所建的土砖危房内,一年到头基本上穿不上一件新衣服;从小学到大学,因家里条件太差,总是千方百计阻挡同学到家里来……仅看这些,用“泡在苦水中长大”来形容七星村杨婷的人生,是一点也不为过。然而,这个命运坎坷的女孩顺利完成了大学学业,在县人民医院实习一段时间后,于今年9月初被该医院招聘。这个女孩的脸上,总是挂着灿烂的笑容。其阳光形象,很难令人想到她经历了诸多坎坷。
“多亏了姑姑,送来物质帮助和精神鼓励,让我们一家人看到了希望。我要以姑姑为榜样,帮妈妈撑起这个家。”杨婷这样说。她所说的“姑姑”就是胡桂香,原本无半点亲戚关系的亲人。2010年下半年,酷爱读书的她收到期盼已久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准备放弃继续求学而外出打工,因为她知道家里根本无法凑齐学杂费。得知情况后,胡桂香向这个陌生的家庭慷慨解囊,当即送去6000元现金。之后,总额超过3万元的资助,使杨婷顺利完成大学学业,使这个特困家庭有了根本性的喜人变化。
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如此大力度地资助一户非亲非故的人家,已是相当不易。胡桂香长期资助许多这样的对象,更是令人钦佩。资福乡清泉河村特困户江爱莲家,她已连续资助7年,资助金额超过3万元,使这个家庭渡过了一个个难关;2007年,久旱无雨,回龙铺镇回龙铺村曾秋军承包养鱼的白云水库水源告急,她及时送去1万元现金和价值1万多元的抗旱设备,使价值十几万元的鱼免受灭顶之灾,并为当地群众保住了200多亩水稻;2008年年初冰灾期间,她花了整整10天时间,上门为20多户困难群众送上爱心款物;2008年以来,她为资福乡敬老院内的老人送去了10多万元的爱心款和食用油、大米等物资;近几年,每到农历年底,她都会上门慰问困难户50户以上……
边资公路建设,捐资5万元;清泉河村公路建设,捐资1万元;资福乡资福村公路建设,捐资2万元;宁灰路原资福集镇地段改造,出资6万多元;当地两座水库,每年都出资将砂卵石等防汛物资及时准备到位,并进行整修……对于其他方面的公益事业,胡桂香也总是热情参与。
据统计,近20年来,胡桂香在公益事业上的投入已超过100万元。资福乡的12个村,村村都有胡桂香资助的对象,加上邻近一些乡镇,她资助过的困难户达300多户,有的户子她持续资助了10多年,连续资助3年的有30多户。正因为这种充满爱心的坚持,使“有困难,找胡代表”在当地流传甚广。使“找好事做,已成为她的一种习惯”成为当地干群对她的一个普遍评价。而家里的财产,是她白手起家辛辛苦苦挣来的。对此,她这样解释:“哪怕只有两件衣,也可以送一件给别人,因为自己有一件穿就够了。”
助力一方发展,她希望乡邻都过上富裕日子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长期以来,胡桂香找好事做的习惯,在其他不少方面也有充分展示。
2008年下半年,宁灰公路资福集镇地段拉直改道项目建设开始实施。一开始,由于对项目前景认识不够等原因,当地一些群众并不支持这个项目的建设,甚至将大粪倒入施工的挖机斗中,致使其建设一度陷入困境。见此情况,胡桂香挺身而出,带着儿子沿家挨户上门做当地群众的思想工作。半个月时间内,她不分白天黑夜,上了60多户群众的门,多的有五六次。其间,有一户群众家里失火,猪舍被烧毁。她从自己口袋里掏出9000多元现金,帮忙将猪舍建好。她的种种举动,令不少群众深受感动,公路改道项目建设得以顺利实施。正是这一改道,使资福集镇迎来了新一轮的扩容提质,使乡域发展多了一个增长极。
2012年农历四月初八,资福乡河泉村石塘组刘德云剃掉蓄了13年的胡须。“观念变了,形象也要改变。”回顾当初的情景,他这样解释。对于自己以前长期上访的经历,老刘并不隐瞒。因为上访,他甚至一度不准一名当乡干部的亲戚进他家的门。近两年来,他专心寻求发家致富的门路,还成立了一支舞龙队。2011年,得知老刘的情况后,胡桂香主动把做他思想工作的任务接到了自己手里。“她来过多少次,记不清了。才来的两三次,我没理她。到后来,我才相信她是真心帮我,佩服她的为人。”老刘坦言,自己观念的转变,主要是受了胡桂香的影响。比如,成立舞龙队,胡桂香又是出资添置设备,又是帮忙组织人员。
潜心发展产业,为地方发展与乡邻致富创建新平台,是胡桂香助人的又一重要途径。她从事工程建设20多年,长期创造就业岗位40多个,最多的时候达110多个,令不少人因此而致富。其中,20多户人家因此而建好了新楼房。
从2009年起,她在资福流转山地2800多亩,用来种植油茶,并牵头成立丰源油茶林专业合作社。她说:“油茶是一个绿色产业。我这样做,是想给乡亲们做个示范,带动更多人致富。”几年来,长期在她油茶基地做事的当地村民有20多个,事情多的时候甚至超过100人,每人每月的工资在2000元以上。并且,当地越来越多村民意识到油茶确实是个好产业。随着付出的增多,她的愿望正在一步步实现。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