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节后话清明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刘怀 编辑:陶湘 2013-04-17 10:49:34
—分享—

  之所以在清明节十多天后的又提起这个话题,主要源于节后看到或想到的一些东西,觉得于传统文化的整理和升华有些意思。

  清明节当晚,看到关于海峡彼岸的报道,便觉得他们对于清明节的重视很让人感慨。台湾有“清明不回厝无祖”的说法,放假也很慷慨,从4月3日至5日,连同双休共5天,是个仅次于春节的长假。节日期间,大学为之一空,街道顿时清静,店铺关门歇业。家家都要扫墓,人人重视祖宗,甚至很多机构也都要举行遥祭黄帝的仪式,反映出同是炎黄后代人对“慎终追远”精神的执着。与此同时,台湾人在焚烧纸钱祭祖的仪式上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大力倡导“以功代金”,即把原来要买纸钱的钱捐作社会福利,只用鲜花素果或徒手祭拜,这就更具了一份“民德归厚”的意义。

  其实,祭祀先人是中国人的一种道德信仰仪式。冯友兰曾说,“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几千年来,人们于“气清景明”之时“祭之以礼”,庄重地送上自己对已逝先祖亲人的思念与敬意,寄托内心的追念与感怀。正是这种神圣的感恩与缅怀,构成了中华民族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国家把清明节列为法定假日,也是旨在延续这历经千年的民族传统,以增进国人的家庭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由此可知,清明节是一个精神的节日、文化的节日,其内涵不光是祭祀先祖、感激先人,更重要的是唤醒或激励世人不忘根本、恪守孝道,感恩逝者、珍爱生活。所以在中国老龄化社会问题日益突显的当下,与其让老父老母死后极尽哀荣,倒不如生前好好尽孝;与其在祭奠先人时祈求庇佑,不如追思先祖、激励自我、好好生活。诚能如此,我们“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清明节文化,就有望进一步续旧开新、发扬光大。

  由此又忽地想起清明前夕,与一位老同事的一段网聊。她说她当时正忙着“一桩大事”,要指导孩子制作一个反映自己爱好特长的视频,以便在清明节的家族聚会时进行交流。家族,清明节?——这让我马上有了深究的兴趣。说实话,自从进入城市,大家都很少有家族的概念。节日里的家庭聚会,也无非是吃饭、打牌、唱歌,喧腾热闹,千篇一律。同事所在家族,如拿古代眼光看,算得上一个望族,为官为商为农,杰出者众多,社会影响力大,美誉度高。同事介绍,自祖母去世后,每年清明节一必扫墓,二必有主题活动,有时是某家族成员讲话,有时是各家孩子汇报成长情况,有时还请来专家教授讲课,百多号人来一次精神会餐,感觉别有收获,于是大家都很期望这一天。今年是各家小孩子的视频交流,加上一堂家庭教育课,大家在两三个月前就开始准备,力求以最好的状态奔赴这一家族的盛会。

  多好!在祭奠祖先的同时,既感谢祖先给了我们血脉,又传承祖先给予我们的传统,更以后辈的成长进步来告慰祖先、回报祖先。这样的清明节,弘扬好传统,传递正能量,惠泽小家族,有益大社会。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刘怀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