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堂在我县花明楼镇境内,传说是战国时代楚国佞臣靳尚的府邸,靳水也因靳尚而得名,屈原因靳尚而更加有名。大夫堂历经千年,蒙尘千古,不管历史怎么评说,大夫堂静谧矗立,在千年风雨的侵蚀下,有着难以言喻的哀伤。走进大夫堂,如同走进风起云涌的历史画卷,看千秋激斗、人情变幻;听风雨萧萧、古人呢喃……
4月4日,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在路上行人欲断肠的日子,记者走进了大夫堂。在记者的臆想中,大夫堂怎样也应该是一座气势恢宏的大宅子的。但待真正走近,才发现不独大夫已杳,堂亦不知所踪,唯庄园四周的围墙和护城河仍依稀可辨,倒也显出了几分气派。据记者来前从县文物局查阅的资料隐约可以看出当年之状:坐落于花明楼境内朱石桥旁的“大夫堂”,是宁乡著名的大屋和古屋。有巨石垒成的高大围墙,有绕墙而流的护庄河,屋后是苍松掩映的高山,只见古树丛生,郁郁葱葱,大部分直径在1米左右,最大的达到1.5米,其中还有不少奇形异种的共生树和并排站立、形状相同的大樟树。这片原始次森林有130余亩,仅挂牌保护的香樟就有100多棵。大院三边都被农田包围着,其东边是一顷碧波。来这里参观恍如隔世,古樟、古枫、古松及奇花异草陪伴着气势磅礴、建筑宏伟、雕梁画栋的千年古院。传说这里曾是楚怀王钦赐上官大夫靳尚的养老宅第,头门正上方还有一块木刻铂金的“古大夫第”匾额。当时叫“大夫堂”,年深日久,便谐音成了“大湖塘”。
大夫堂前面两百米,是靳江河,河与屋之间是大片平畴绿野。绿野之中有一座高出平地两丈多,横直约十余丈的土山,据说这就是靳尚的坟地。人们叫它靳冢。当年建坟时曾有石碑石柱石狮石马,石砌坟茔,但不久就被雷轰电击化为乌有。靳氏又作大规模建设,不料一场洪水又冲刷得一干二净。人们说这是天神惩罚奸臣,罪大恶极的靳尚不配立碑修墓。靳氏后人只得把坟土堆高,积土成坟叫靳冢。几千年来土冢上无草无树,光秃秃凄凉一片。“大跃进”时人们一气之下把它夷为了平地。清代文人周存吾曾作一诗评说靳尚墓:“得宠休为恶,争功莫妒能。一抔黄土在,千秋骂不停。”
在大夫堂,记者并没有找到曾经的靳冢,历史也许会将突出地表的一切抹平,但是,历史本身却能清晰地显现。靳尚,是楚怀王最宠爱的侍臣,官拜上官大夫,负责下发诏令和巡守各地的工作。传说就是他屡次向楚怀王进谗言而导致了屈原的被逐。历史上的靳尚,是楚怀王的心腹大臣,曾经几次救怀王于生死之间,是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否则怀王也不会把靳江流域那么丰饶的土地赐给他做采邑。靳尚墓亦在靳江桥附近。清乾隆举人、我县玉山书院山长周在炽有《过靳尚墓》诗:人去几千年,荒坟靳江边。江边一杨柳,系吊屈原船。可以这么说,没有屈原,靳尚不会名留千古;如果没有靳尚向怀王进言,导致屈原放逐,屈原也许也没有今日之地位,汨罗江也许还不如靳江有名。历史往往抽了人一大嘴巴,然后又对你开个玩笑缓和一下气氛。
在记者看来,古代的很多文人其实性情都喜走极端,屈原也是如此。《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张仪被释放后,怀王又善待张仪。张仪乘机游说怀王背弃合纵盟约而与秦国和亲,并相约通婚。张仪走后,屈原(此时已经因与靳尚的政治斗争遭贬,不再被怀王器重。)从齐国出使回来,向怀王进谏说:“为什么不杀了张仪?”怀王后悔了,派人去追张仪,但是没有追上。为了小集团的利益,动辄就鼓动怀王手擎杀人之刀,不能不说在屈原的心中,有着与文人“仁心”相悖的思想。
在对历史的怀想中,记者仔细察看了大夫堂围墙的横截面,发现围墙所用建筑材料为石灰、黏土和细砂或者小石子,中间的竹片显然是为了增加围墙的稳定性,相当于现代钢筋加固。记者曾经听老一辈的泥工说过,用石灰、黏土和细砂或者小石子相混夯实而成的建筑,其材料亦被称为三合土,这种建筑材料至今还在沿用。据《天工开物》记载,石灰在明代被发现并相继用于建筑,故而,使用三合土建造的大夫堂的围墙至少不是明代以前的建筑。记者曾经有幸去过湖北省荆州市郊的楚国故都郢城遗址,发现那些残存的城墙是靠纯黏土夯实而成。一国之都的城墙尚且如此,其大夫宅院的围墙可想而知。
大夫堂,这个在历史风雨中飘摇了两千多年的名字,能否经受住今天的风雨,重新焕发神采,尚是未知。站在大夫堂郁郁葱葱的树木丛林中,历史仿佛从天而降的雨丝,抽打着记者的身体,甚至拷问着记者的灵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花明楼如此,大夫堂或许亦是如此,在历史山重水复的转角,大夫堂也许将迎来柳暗花明的转机。
记者手记
继前面报道的兰花屋场、翼洛祠和大夫堂后,记者还根据县文物局提供的目录去我县古民居集中地青山桥乡和黄村镇寻访过汤家冲、孙家湾等多处古民居,可是记者发现,这些古民居要么破烂不堪,要么只剩下一片废墟,再也找不到一处历史悠久又保存较好的古民居了。据记者的调查了解,我县现存的古民居多为土木结构,历经百年的风霜,多是摇摇欲坠。那些散落在乡野的古民居似乎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懒得理会者有之,不愿舍弃者亦有之。而更多的人并不知道应该怎么去爱护已是垂垂老矣的古民居,除了讲起老祖宗的故事时炫耀一番外,平时很难提及也很难去光顾。
站在春日的暖风中,凝视着那些静默的曾经为很多先人遮风挡雨的古民居的残痕,记者感怀,未来的古民居状况如何,没有人说得清。让我们通过文字,通过图片,记住那些即将消逝的历史记忆吧!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刘淑兰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