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读“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时,我忽然忆起了“晨昏月,欧公翰墨轻飞屑”的句子,那是有人替笃材公抱不平,因为曾有轻薄者将他的作品撕破后弃于风中。
前向听说“关山古镇”项目的老总花两百多万元从全国各地购入古器、石雕,借以打造三国文化园,我想文化被尊重,时代是进步了。于是我和几个文化人走进了关山。
我们看到了清一色的古建筑。老总说文化是有内涵的,不仅仅是青砖古石——他们正在征集对联、编写故事、探访三国遗迹——历史的再现是以文化为舞台的,而关山正在创新这个舞台。
欧公是幸运的,他有成就地活到了现在,那些曾经把“施舍对应折腰”的人们,早已经在仰视他了。但是,这还并不能说明完全出于对人的尊重和对文化的尊重,因为其中夹杂着名人效应和价值落差。在其它地方,“不尊重”的现象还并不少见。这是优秀传统文化有时还抬不起头的缘故。
习总书记上任的第一次讲话和第一次出行,给全国人民极大振奋,让世界耳目一新。先不论其深厚内涵,从最直观的表面看,让人振奋的原因就是六个字:无官腔,无八股。无官腔体现了对人民的尊重,无八股体现了对文化的尊重。而我们的社会,从机会均等、利益公平,到财富人格平等、阶层等级流动,已经太需要这个尊重了。总书记点亮这个最朴素、最亲切的人性光辉,这实际上是在讨伐积习已久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无疑为正在深化的中国改革,凝聚了攻坚克难的正能量。
尊重人,尊重人民,这好理解。甚至可以说,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那么,文化是什么?除了字典上讲的那些概念,其实,它是人类政治、经济、历史、社会乃至自然和人类本身发展和进化的总和,是最具有包容性的人文与自然的聚合,是“尊重”的别称。所以,如果在文化和文化人内部,因门户之见而蜕变为动物的领地之争,因流派论争派生出文格、人格的变质,甚至为了个人目的极尽打击、排斥、贬低之能事,则违背了文化的本质,是对文化和文化人的自我亵渎。须知,尊重人正是对人性的净化,尊重文化才是对文化的皈依。
关山的老总是明白了这个真谛的,他们对诗联中哪怕是一个字的尊重,都表示出极大的谦虚;对关山文化现象及其内涵的深究到了虔诚的程度;对文化人的礼让不是居高临下的做作,而是主动融合的姿态。有人说,文化与经济的完美结合,关键在经济的一方懂文化,此言可移植关山。这使我想起事物的辩证性,正如敢为人先是一种精神,而敢为人后则是一种境界,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分别以孔子和老子为代表,都是值得尊重的,这也便成就了它们的融合。
茶马古道上,我看到几笔万年以前的岩画,那是人类文化的胚胎,像飘散在空中的欧公的萱纸,让人想的很多。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黄沃若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