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坦保存下来的手写文字稿
她,脆弱得不堪一击,49年来的生命历程,几乎都是在轮椅和床上度过的。
她坚强永不服输,没有上过一天学,却写了三百多万字的文字,成为多家文学网站的情感专栏作家,音画网站的总编,文学论坛的版主。中篇小说《真心爱人》和散文《精神》被选送参加了湖南省煤炭职工文艺会展和中国煤炭艺术节。
大年初八的上午,煤炭坝煤城路沙子坡社区一间不到40平方米、阳光很难照到的小屋里,一个脊椎呈S形、双腿瘫痪的年近知天命之年的女子,正借助拐杖的力量,从床上一步一挪移到床边,准备坐到椅子上开始她一天的写作。她,就是我县轮椅作家邓坦。她的故事一如她的行走,一路艰辛……
坚强不屈 坎坷自学求知路
1964年的冬天,对于邓坦一家人来说,比严冬还要寒冷。
当同龄的孩子已开始蹒跚学步时,邓坦突然生了一场大病,因被矿区医院误诊为脑膜炎医治延误了病情,待转到长沙地区医院确诊为小儿麻痹症后病情已恶化,致使高位瘫痪,脊椎成S形,腰部以下神经无任何知觉,双腿肌肉萎缩,终生一级残疾。
三四岁的时候,邓坦开始意识到自己与小伙伴的不同。她伤心地问:“妈妈,我的腿怎么了?”“妈妈,为什么别人可以出去玩,我哪也去不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不再问让妈妈伤心落泪的问题。相反,为了不让妈妈难过,她的性格变得愈发开朗,整天把笑容挂在脸上。
5岁那年,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在煤炭坝矿区上班的邓坦父母都失去了工作,全家人被下放回农村老家。在偏僻的农村冬天很冷,大雪封门,每天吃上三顿稀饭都成了一种奢望。邓坦的双腿长满了冻疮,化脓了,腐肉便沾粘着长袜子一起被撕扯下来,生痛生痛的,要等到春暖的时候,冻疮才会痊愈。怎奈,屋漏偏逢连夜雨,两间半的茅草老屋在一场春雨中轰然倒塌了,全家人只能住在妈妈亲手搭建的茅草棚子里生活,一住就是十年。
7岁那年,看到别的小朋友背着书包去上学,小邓坦那渴望的目光让妈妈心疼至极。村里的学校很远,要爬过几座山,妈妈背着邓坦去邻村的学校报名,在学校的大院里等了一个上午,没见老师来。有人捎信说:老师生病了,你们明天再来报名吧。
邓坦趴在妈妈的背上,不时地回头望着学校的大门,想象着在教室里上课时的情景。然而,就在这天夜里,爸爸的心脏病恶化,请来了村里的医生,打针、吃药,花完了妈妈身上仅有的钱。“家里没钱送你去上学了。还不知道你爸爸能不能活过今晚……等明年吧,明年一定送你去上学。”妈妈为难地说完,就转身去看护爸爸了。
一年过去,又到了开学的日子,邻村的学校拒绝接收外村的新生。妈妈找到村里的老师给邓坦报名。老师直接回答:你女儿是个残废,能保证她每天按时上学吗?再说她已经8岁,超过了报名的年龄,我们学校不能收她。
邓坦哭了,哭得很伤心,她知道自己从此失去了上学的机会。不能上学了,但她还是想读书。这时候,邻居家与她同龄的女孩小艳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每天放学回家,小艳便带着书包来到邓坦家,和邓坦坐在门口的小桌子旁一起看书、写字。邓坦先把语文、算术题都抄写在本子上,到了晚上再默读、默写。
因为腰部以下肢体完全没知觉,邓坦小时候连坐都无法坐,只能在地上爬。妈妈看她趴在地上看书、写字太辛苦,就用布带把她上半身捆住绑在凳子上,这样她就可以坐着看书、写字了。后来,爸爸用断了的扁担给邓坦做了一副拐杖。邓坦开始练习用拐杖支撑着走路,双腿肌肉萎缩完全无法着力,全靠双臂使力支撑,很长一段时间邓坦经常摔得鼻青脸肿的,还磕掉了牙齿,戳穿了嘴唇,血流不止,无法进食。但爸爸说,能学会走路,就不要爬行,就能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不要人照顾,以后小心点就不会摔这么严重了。
一次次地跌倒和受伤没有阻挡住邓坦学会用拐杖走路的决心。从那以后,邓坦一边练习用拐杖走路,一边在小艳的帮助下用功地自学着。在那个不讲计划生育的年代,邓坦的父母一共生育了六个孩子,家庭经济的拮据可想而知。除了勉强让孩子们填饱肚子外,根本不可能有余钱给邓坦买纸、笔和书。没有钱买笔,她就用粉笔在小石板上写字;没有粉笔了,就用树枝在泥地上写字;书本,全部是借小艳学习过的。就这样,八年过去,小艳初中毕业考上高中的那一年,邓坦也自学完了从小学到初中的全部课程。而这时,邓坦不止能借助双拐行走,还能扶着拐杖扫地、做饭、洗衣等家务活,虽然还是经常会摔跤,但总算生活能基本自理。
九岁那年,通过自学已经可以看书识字的邓坦第一次啃下了长篇小说《剑》,描写的是抗美援朝的战争故事,书中的曲折情节和阅读后的感动,一直铭记在邓坦心里。在那些孤独的日子里,书在邓坦的眼前打开了一个明亮的世界。正是阅读过那些深切感人的故事,让邓坦爱上了文学。从那时起,邓坦心中便有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用手中的笔写出许许多多美好的故事。
自强不息 奏响生命最强音
1979年,邓坦父亲(此时已去世)被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邓坦跟随妈妈又回到了煤炭坝矿山。家里买了一台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邓坦报名参加了电教高中和大专的教育,她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每天跟着课程表如饥似渴地学习着
为了能多看点书,邓坦让妈妈到矿区图书馆办了一张借书证。当时,每本书的借阅周期是一个星期,过期不还就要罚款。因而,每次一拿到书,邓坦就争分抢秒地阅读着,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阅读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邓坦心中有了底,开始拿起笔把自己心中所见、所闻、所感一点点写下来。记者在邓坦家看到,家里一个红色的三门柜和床底下的箱子里,都堆满了邓坦保存下来的手写稿。即算后来可以用电脑写作了,邓坦也依然是先在纸上写草稿,然后再录入到电脑里。
为了尽快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1988年,邓坦报名参加了《湖南文学》刊授部创作班。1990年,邓坦的一篇200多字的散文《梦想》在《湘煤集团报》发表。从这以后,邓坦便一发而不可收,诗歌、散文、小说像泉水一般喷涌而出,印有邓坦名字的作品陆续在《湘煤集团报》、《长沙矿业报》等报纸上刊出。
2004年,邓坦开始学习使用电脑。记得刚买电脑的时候,有人怀疑地问:你知道电脑怎么用吗?邓坦说:我会努力学会的。邓坦抄写了一本简单的拼音字典,一个字一个字地练习着,练了一个月的时间,终于打完了一个短篇小说。最终,邓坦学会了用拼音打字和常规的办公软件操作。后来,有报社编辑来家访,建议她开通网络,用邮件发稿件快捷便利,又能开阔眼界,提高写作水平。
于是,邓坦走进了网络世界,参加了各大高校联合举办的网络征文大奖赛,她的小说《爱情的传说》、《男孩,女孩,心事》、《幸福小女人》、《一夜情缘》、《爱我你就说》等作品获得了优秀奖和一等奖、二等奖、精华奖、推荐奖……邓坦的散文诗被网站选为征文的范文,被多家网站转载。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05年4月,邓坦应邀参加了《长沙矿业报》作者创作座谈会,中篇小说《真心爱人》和散文《精神》被选送参加了湖南省煤炭职工文艺会展和中国煤炭艺术节。而今,邓坦是多家文学网站的情感专栏作家、音画网站的总编、文学论坛的版主。
2012年,邓坦成为《宁乡县残疾人事迹巡回报告团》成员之一,她感到非常的光荣和激动!她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平凡的残疾人,却得到了许许多多好心人的扶持和帮助,得到了各级党组织的关怀和照顾。邓坦说自己会在文学这条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努力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奉献给读者。目前,邓坦的长篇小说有4部完成了初稿,有3部长篇在今年能完成初稿,还有几个中篇将会在年底完成,散文诗集和短篇小说集已完成了修订。
采访过程中,邓坦一直保持着阳光般的笑容。如果只看她的面部容貌,很难让人相信她是一个历经了那么多人生苦难且已经快50岁年龄的女子。她这种乐观开朗的性格,也体现在她的每一篇作品中。比如邓坦在散文诗《笑着流泪》里写道:情是撒落在叶瓣的水珠/开出鲜艳的花蕊/魂是风中的浅唱/不愿在无声里安息/心被掩埋在世俗的尘埃中/根,倔强的深长在地下/为春一次次地重生/为爱一次次地轮回/ 苦难不过是生活给我的勇敢!文字是心灵的语言,邓坦用手中的笔,记载下生命中点点滴滴的悲喜和一次次的感动!
邓坦是不幸的,经历了病残、失学、失业、父母先后病逝;邓坦也是幸运的,有一个幸福的小家庭,丈夫和儿子一直支持和帮助她,让她拥有和健全人一样的美满生活。邓坦非常珍惜眼下来之不易的宁静生活,她对记者说,一直以来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机会把自己的作品汇集成书,以此激励自己,回报社会。“人生因有梦而精彩,生命因拼搏而美丽。”邓坦用锲而不舍的执著和勤奋,谱写了一曲令人振奋的“张海迪之歌”。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刘淑兰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