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记事起,就听大人经常说这样一句话:大人望种田,小孩盼过年。大人们所盼望的是翻开黑油油的泥土,播下沉甸甸的希望。有了土地,就有了依靠,有了着落。开春了,春水汩汩地流进田野,大人们牵着牛,扛着犁,也肩着希望,纷纷走进旷野,来到田间。望着铁犁翻起的泥土,眼里便充盈了喜悦,仿佛沙漠旅行者,眼前突现绿洲;仿佛妊娠十月的母亲,终于盼来幸福的降临。
而我们小孩子第一盼望的却是过年。
新年里,我们可以穿新衣,吃片糖,吃饼干,吃糍粑,这是我们平日里难以企盼的。那时候能穿上一件新衣算是稀奇,一般是老大穿了老二穿。那时候我家由于父母的勤劳俭朴,恭顺贤良,人缘颇好,生活较一般人家殷实,因此我们每年也能穿上一件新衣。
衣服做了,便急切盼望着新年的到来。
终于盼来了大年三十。夜幕徐徐降临,家家户户开始贴春联。贴春联也是有讲究的,贴上春联后就不准出门了,贴的顺序也有讲究,必须由外到内,由大门到侧门。贴的时候还不能说话,据说要是乱说话就是对神的不敬重,是要受到神的责罚的。上灯了,我们便用灯笼点上蜡烛挂在门前。贴上春联,挂上红灯,新年便真的来了。进得门来,洗手上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这是一年中最高兴的时刻。一年的辛苦终于结束了,一家人终于可以坐在一块,其乐融融地享受着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晚餐。大人们开始喝酒,小孩子便吃饭。在我的记忆中最好吃的要数“拆骨肉”(从碎骨上拆下的碎肉),当然还有鱼,但鱼是不能吃的(因为完整的鱼暗示着来年有头也有尾),我们有时只能用筷子醮点汁水尝尝。父母也告诫我们走亲戚时也不要随意动别人的鱼。那样会招致别人的不乐。人们企盼“年年有鱼(余)”,如果你吃了别人的鱼,就如同动了别人的余额,预示着来年欠收。鱼虽然不能吃,但每每都得上桌。就这样一盘鱼从除夕一直端到元宵,最后只是成全了猫、狗,成了它们的佳肴。
吃过团年饭,一家人便坐在火炉旁静候新年的到来。好不容易外面依稀传来鞭炮的响声,估计时间差不多了,父亲便点上两支红烛,插在灯台里。又准备了三杯酒,三碗饭,三双筷子,还有三柱香,一并放进一个大木盘里,父亲端着红烛在前,我和哥哥拿着鞭炮在后。出门前父亲用脚踏三下地板,口中念念有词,直到现在我都不知道父亲口里说的是些什么。出门后,门要迅速关上。来到禾场中央,父亲便放下木盘,点上三柱香,对着上天四方朝拜,然后敬酒敬饭。我们静静地看着父亲一阵忙碌,仪式庄重而肃穆,令人颇感神秘,待祭拜完毕,便叫放鞭。看着鞭炮在火光中飞溅,心中油然涌起无限的喜悦,然而此时此刻更多是对祖宗神灵的虔诚与敬畏。整个过程中不能随意说笑,要不然就是对神的亵渎。
直到现在,小时候过年的情景,还时时会闯入我的梦乡,温润我的心灵……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胡旺洪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