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歌无假戏无真”析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姜福成 编辑:陶湘 2012-11-21 10:32:46
—分享—

  毋庸置疑,山歌是一种极其大众化的文艺形式。然而,戏曲又何尝不是呢?清代戏剧大家李渔就曾说过:“文章是做给读书人看的,戏是做给读书与不读书人共赏的。”足可见戏也是一种极通俗的形式。但是,民间却有这样一说——“山歌无假戏无真”。何以民众独褒山歌而贬戏曲呢?其是耶非耶?

  山歌者,民歌也;民歌者,民众之心声也。从奴隶社会末期始及至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劳动人民创造了大量的民歌。这些民歌多以劳动、爱情生活为题材,或歌颂真善美,或批判假丑恶:或揭露统治阶级的贪婪、残忍,表达自己的愤怒,慷慨陈词;或抒发对生活、爱情的向往、追求,热情洋溢……《诗经·国风》就开了中国民歌之先河。其间,通过“伐檀做车”劳动场面的描写,表现了奴隶对被压迫、被剥削生活的不满;通过对“硕鼠”的诅咒,揭露统治者的贪得无厌;通过对“夭桃”的赞美,表现对美好女子的向往……在中国几千年无法数计的民歌中,可以说其中绝大部分都情真意切,毫无做作。从这方面看,“山歌无假”便是可信的了。然而是否果然“戏无真”呢?这就要从两方面看了。

  一方面,“戏”确实有较多的虚假成分。山歌和戏曲虽同属于大众化艺术,但山歌是出于民众之口,而戏曲却几乎都是文人创作;山歌始终是劳动者自编自唱,而戏曲几乎一诞生便同时引入了中国正统文学——“载道立言”的文学传统。文人创作剧本要“代圣人立言”,要“载统治阶级之道”。简单的说就是要为统治阶级宣传一种道德、主张。而统治阶级也一直是把戏当作一种“高台教化”,他们评价戏的标准也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戏要对教化有利。例如,统治者鼓吹“妇女贞节”,舞台上便有《秦雪梅吊孝》应运而生。这样发自观念,脱离生活的创作,就无怪乎戏曲不真了。

  但另一方面,却也有不少戏剧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束缚,直面社会和人生,写出了不少反礼教的作品,较真实地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如关汉卿、汤显祖诸作家的许多作品至今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为广大观众所喜爱。从这一方面看,“戏无真”就有些失之偏颇了。

  其实,任何时代的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精华与糟粕相杂,只是比重有异而已。即是民歌也有值得净化的东西,所以,倡导国学,在弘扬民族文化,发展传统艺术的同时,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仍然是十分必要的。尤其不要忘记,封建意识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还很有市场。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姜福成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