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靳江之尾:风流与共 一脉相承(下)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贺小平 刘淑兰 宋秀闺 编辑:陶湘 2012-11-21 10:41:09
—分享—


在湘江汇入处,三位记者合影留念


  结束龟头镇的采访后,夜色已经很深。我们匆匆吃过晚饭,就沿着靳江边大道往长沙赶。一路上,再也没有了一位熟人,此前我们也从未走过通往入江口的路!好在从龟头镇通往湘江入口的路是一条宽敞大道,大道两边都有明亮的路灯,夜色下的靳江,也散去了白天的炙热,给路过的我们送来一阵阵清凉、柔和的风。一路走走停停,不断打听情况,终于于深夜12时左右来到长沙靳江入河口。第二天上午,我们骑上自行车,来到泊家洲——靳江汇入湘江处,将自行车一字排开,任车后的红旗猎猎作响,打出代表胜利的“V”型手势,露出最灿烂的微笑……随着相机“嚓”的一声,我们的靳江之行,终于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美轮美奂泊家洲

  在靳江汇入湘江之处的泊家洲,有并行的两条桥从靳江上跨过,如两条彩带,悬在靳江的上空,桥上各式车辆往来不绝,偶有行人通过,一切是那样和谐、自然。

  两桥长度大致相当,加上引桥,宽约100多米,其中靠近湘江的那张桥上刻有文字:通航净高4米,通航净宽35米。由此可知,在正常情况下,此处江面通航距离为35米。

  下到桥底,很费了一番功夫。水泥砌就的堤坝很徒,呈45度角,推着自行车下去,需有人接应,一辆一辆地推下来。

  桥底十分壮观,江两边对应立着两个巨大的桥墩,支撑着整个桥身,看起来使人有些头晕的感觉。底下有很大的江风,十分凉爽,我们的草帽多次被风吹掉;江边野草长得十分茂盛,又浓又密,朝一边倒,仿佛被梳子梳过;清清的靳江水汇入湘江时,两江水流交汇,没有想象中的惊涛骇浪,甚至翻起来的浪花也没有多高,但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到,江下暗流汹涌,两股水流相遇,情形会是何等激烈。当然,最初的震动之后,它们最终浑然融为了一体,一起欢唱着汇入长江,汇入太平洋。谁能想到,一滴从湘乡两头塘流下的水,会有这样壮观的经历!由此我们想到,一个人,刚开始时很弱小,通过一段时间的历练,就会逐渐变得强大,道理其实是一样的。

  桥下有很多人在钓鱼,来自靳江的鱼由于水质好,鱼的品质因而特别好,当地居民特别喜欢在这里钓鱼。51岁的刘海滨,就是其中的钓鱼“发烧友”,在某公司任职的他特别喜欢利用休息时间钓鱼。他来自东北,在长沙工作生活了二十多年,早已成为了一名地地道道的“长沙人”。见我们要拍照,正在钓鱼的他马上丢下杆子,成为了我们的临时摄影师。也许平时没有摆弄过相机,他接连和我们拍了很多张,直到我们基本满意了才放下了相机,一点也没有不耐烦。见到时近中午,还热情地邀请我们到他家中餐,并操起电话就和妻子联系起来。我们感动于他的热忱,但不想给他添麻烦和打扰他的平静生活,因而婉拒了他的好意。

  站在入江口,但见身后的湘江美丽而又壮观,白帆点点,鸥鹭蹁跹,对岸的一栋栋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切显得那样美轮美奂,水乳交融……

  采访后记:

  拥抱靳江

  这条江短且不宽,在中国众多河流里一点也没有出奇之处,很多人连她的名字也没有听说过。然而,她又是一条博大精深、文化底蕴十分厚重的河流,她的名字叫靳江。

  靳江发源于湘乡市金石镇,流经湘乡、宁乡、湘潭、望城区和岳麓区等县市区,于长沙市岳麓区的柏家洲附近汇入湘江。流经我县东湖塘、花明楼、大屯营、道林四个乡镇,全长87.5公里,流域面积781平方公里,其中经过宁乡51公里。靳江是一条并不算长的江,然而,她又是一条极其神奇的河流!金石镇原属湘乡,和韶山相距仅十多公里,现有数个村划归韶山市,而韶山,却是毛泽东主席的故乡。靳江的源头是毛主席的故乡,而她的上游则出了湘乡历史上惟一的状元王容,被毛主席称为“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曾国藩;她的中游出了共和国主席刘少奇,还有古楚大夫靳尚等历史风云人物。原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欧阳钦、共和国上将陶峙岳、王稼祥夫人朱仲丽、原国民党三省主席鲁涤平等,都出生在靳江流域。彭德怀、陈赓、谭政、贺国强、齐白石等,也是靳江水润泽长大的!湘乡、宁乡、湘潭三市县在近现代所出的政治军事文艺人才,在中国大陆没有任何其他地区可以与之比肩。一条不长的江,串起了两位伟人和众多历史文化名人,这难道仅仅是一种巧合?  为了深入探索靳江的发源地、流域内基本情况,了解她的大致脉络;探索流域内历史文化、风景名胜、民间传说;探索社会发展变化,对博大精深的靳江流域文化作一个系统总结,2012年7月1日,《今日宁乡》在湘乡金石镇举行了“靳江行”新闻采访启动仪式,我们特刊部三名记者于靳江源头出发,冒着炎炎烈日,骑自行车沿靳江进行采访,历时十天。这是一次在宁乡新闻史上堪称空前的采访,我们克服了天气炎热、体力不足、设备落后、情况不熟等重重困难,走村路、访农家,寻旧址,挖故事。清澈的靳江水始终在我们左右,大量鲜活的故事源源不断涌出。

  忘不了,在湘乡,我们见到了12个人才能合抱的银杏树,了解到为了保护这棵千年古树,发生的种种令人感动的故事;探访了百岁老人,还见到了靳江边上历时八百多年、写满苍凉的状元塔;见到了时年80岁的“靳江卫士”李定中。这位可敬的老人为了向我们介绍情况,骑摩托车从韶山出发,36分钟骑了26公里,下车后脸不红心不跳。在随后我们去状元塔的路上,老人骑着摩托车在乡间小道为我们带路,怕我们迷路,又一直将我们送到宁乡境内。

  忘不了,我们出发时,恰好是一年中首个高温预警天气,太阳晒得人隐隐生痛。在双狮岭,我们找不到上山的路,一路上坡下坡转悠了很久,汗水流了干、干了流,在衣服上留下了一圈白色的印迹,由于将骑行的“永久”自行车当成平日骑行的赛车,一辆崭新的自行车钢架竟被领队贺记者踩弯了!修车师傅十分吃惊,说是修车数年,还是第一次见到钢架被踩弯的!忘不了,出大屯营乡政府时,发现自行车轮胎坏了,为了找到修车店,一位乡政府干部骑上摩托车带贺记者去找修车店,贺记者坐在车后,一手扶着自行车在公路上走,数公里后,全身发僵,手臂酸麻,下车时,腿部碰到摩托车消声器,当场被烫伤,但还是坚持到了采访结束。忘不了,两位女记者一位年龄偏大,一位体力一般,很多时候,她们全身汗透,骑行在乡间小道,找不到水,也买不到解渴的西瓜,但她们没有叫一声苦,没有喊一声累。忘不了,在陌生的土地上骑行,我们需走走停停,不断打听,热心的村民,总是十分配合,主动为我们充当向导。

  忘不了,我们走进深山古寺,和师傅及善男信女进行了深入交流;来到民间艺人家,采访其精湛手艺;在羊肠小道上一步一步前进,只为找到有价值的古遗址;坐上渔民家的打渔船,体会靳江渔夫的如歌岁月;来到革命后代家里,寻找其父辈的印记;在古木参天,浓荫蔽日的大夫塘,探寻昔日的荣光;在靳江汇入湘江处,我们将自行车一字排开,任江风吹拂,车后的旗帜猎猎作响,打出代表胜利的V形手势,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靳江是我们的母亲河,我们深入她的腹地,拥抱靳江,触摸她的心跳,感受到了她的博大精深和款款深情。她是一部读不完的大书,一路行来,虽然十分劳累,但我们觉得很有收获,很有价值,也很有意义。

  2012年记者节,“靳江行”被评为“2012年宁乡县十佳新闻作品”,且成为获奖的惟一栏目,这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好回报,让我们感觉,最苦最累,也值得!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贺小平 刘淑兰 宋秀闺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