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是一方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热土,3000多年来文脉绵延,书香氤氲。书画艺术尤为源远流长,代有名家杰作。
百多年来,宁乡出土的商周青铜器、陶器、玉器数千件。精妙绝伦的国家一级文物四羊方尊的工艺水平令人叹为观止。人面纹鼎“大禾”二字铭文,大铜铙“癸举”二字铭文,是目前湖南这块土地上能见到的最远古的文字遗存。青铜文化是湖湘文化的原始发端,也是宁乡书画艺术的远古源头。
从“新阳”之野走出去的蜀相蒋琬是宁乡这块土地上载入中华史册的第一位政治家和经学家,其书法水平虽然史无记载,但当地民间传说蒋琬晚年曾回故乡建紫龙寺,并题写寺额。蒋琬表兄弟刘敏与其交往密切,史载“敏善草书”,后与蒋琬同祀灰汤蒋公庙。
从大沩山走出去的晚唐五代诗僧齐己是宁乡第一位重量级文化人,惜其书名为诗名所掩。古代宁乡人的书画作品收藏于皇家御府的,齐己是第一个。宋代《宣和书谱》称齐己“学律之外,颇好吟咏,亦留心翰墨,传布四方,人以其诗并传,逮今多有传者。”并说其书“笔迹洒落,得行字法,望之知其非寻常释子所书也。”齐己书法水平很高,流传很广,评价也很高。
宋代书画艺术以张氏父子三人及易祓最有影响。张浚、张栻、张杓均善书。张南轩还留存有若干书论,其《严陵帖》为世所重。状元易祓善书,在桂林、浯溪等仍有碑刻留存。
明清以来,宁乡古邑书画之风甚炽,名家不断涌现。其中名声鼎盛者可推明末清初的陶汝鼐,以诗、文、书法誉为“楚陶三绝”的陶汝鼐实为开启我县明清以来诗词书画兴盛的前驱。陶家世代均不乏擅书善画长于诗文者,至今陶家依然有许多后代长于此道。
清代宁乡书法绘画有较大的发展,形成了地方风气和特色。绘画既有刘愔的宫廷风格,又有杨世焯的民间风格。清末民间美术出现了民族传统绘画与民间实用美术融合的特点,既有杨世焯的国画与湘绣相结合而达到近代湘绣的艺术高峰,也有杨世焯的国画与周义的雕刻相结合而形成的雕刻绝艺。书法则有程氏家族、陶氏家族一脉相传,更有刘康等旁搜广览、精心雕刻成《红豆山斋法帖》十卷,此刻帖在我国近代帖学史上享有盛名。著名雕刻家汪荣、胡万年既精于刻帖,亦长于篆刻图章。清代硕儒王文清虽以经学立身,但于书法造诣甚深,现有尺牍及碑版流传。王坦修、袁名曜等亦为学富而善书者。更有黄本骥专精金石学,有大量金石书法著作存世。其《颜书编年录》影响甚巨,就所见颜真卿书作,为之编年,并加考注,有益书坛后学。浙江人沈道宽曾任宁乡县令,流连宁乡、长沙多年,识高德隆,乐于指导宁乡士子读经问字。精于书法,所著《八法筌蹄》,甚有见地,为人推许。此外,释石林、释素蕉于参禅之暇,颇好艺事,雅有门庭。
民国以降,程颂万、周介祹、周震鳞、鲁荡平等均擅书法。邵一萍、杨应修、周昭怡、谢梅奴、程千帆、洪业德、欧阳笃材、李泽厚等或精于书、或长于画、或擅长篆刻,或精研理论,成就卓然,颇有声誉。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书画热潮兴起,宁乡亦然。1990年12月底宁乡县书画协会成立,2000年更名为宁乡县书法家美术家协会,2005年起分设宁乡县书法家协会和宁乡县美术家协会,先后有唐明生、张奇、胡巧三、夏时任协会主席。唐明生美术作品入选全国展并获奖,欧阳笃材、张奇画作在北京展出,夏时书法论文多次入选全国书学研讨会、书法展在长沙展出。宁乡现有10人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是湖南县级协会中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之一。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夏时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