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前,老友湘武的这摞书稿,勾起了我对岁月的温软的记忆。
打捞我们这一代人的经历,常常有太多的艰辛、苦楚和挣扎,它曾经用一种坚忍的人生底色,陪伴和支撑着那个时代,使人在痛惜中掺和着追求,在悲怆中夹杂着励志。
不过近些年,可能是随着时光的变老,我感觉到了另外的一种情绪,那便是淡淡的乡愁和乡恋,温润的流萤和流光,以一种牧歌式的召唤,把心思向着悸动和暖色的泉流中牵引。“茉莉香、檀木香、罗定暗扣老牌子针,还有姑娘大姐喜欢的玫瑰梳头油”——货郎的叫卖声轻易地把人带到了遥远的小巷深处;点弹子、跳房子、玩油板、丢跪碑——每一种游戏都能带出一群无忧无虑也无猜的总角之交;“下口寻钱上口吃,作孽作孽真作孽,苦处卖劳欢处乐,折磨折磨真折磨”——每一个故事都能挤出一滩域情风俗的浸润……今天,湘武文稿中这俯拾即是的真切无琢的历史片断,像被风吹散的发光的树叶,一片一片地、轻盈灵动地飘落到我的心头,使我感到光的温暖,声的亲切,使我慢慢地悟出了这“另外的一种情绪”是什么——文化?对,文化是一种温暖,它过滤了历史,为人们留下恬淡的记忆,悠远的乡恋,醇美的憧憬。
我们应该感谢湘武,他记录下来的大量的历史元素,无疑是对文化的一种贡献。无论是田三懒做催壶挨批,刘三娭劫法场舍命,还是破了处女膜的女知青不能招工,都是令今人大开眼界的. 湘武从小就钟情于文学。可是他命途多舛,历史的误会使他本是个革命家庭却“莫须有”地背了个出身的黑锅,思想文字不敢越雷池一步。以后的上山下乡、修路砌屋、困顿奔波,从身体上、精神上、经济上摧折着他的文学梦,使他的内心经历着痛苦的挣扎,使每个人都有的虚荣心在他这里成了一种奢侈的追求。终于,经过漫长的努力和等待,今天他圆梦了。他的文字不能算雅,但是俗文化正是雅的土壤,俗到极致也能生雅,因此他的追求,便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行为。我想,这该是文化带给他的力量,也是文化给予他的温暖。
湘武是个大孝子。他出世就与母亲相依为命,从懂事开始他就过早地读懂了母亲的艰难。因此他从小就主动学习操持家务,主动出面应酬社会,“男子十五立门户”,他“成熟”得比很多同龄人早,因为他要为母亲遮风挡雨,要使母亲不为他担心,要让母亲平安快乐,可以说,他的一切都是为了母亲,包括这本文集的出版,包括——直到母亲过世多年以后他还在“书信”里说:“你已走远,远得我心空眼空,远得我手足无措,真要追寻你却遍地无路。”其实我知道,母亲走得再远也走不出他的思念。这使我想到了朱自清的散文,想到了徐志摩的诗,清人说,“文到高处,只是朴淡意多”,足见情深心切. 这本名为《岁月青山》的文集中,有一些弥足珍贵的老照片。那些照片中的眼神,有不少是望着天空的,“故乡的云”?湘武似的精神故乡的云?一个意象跳了出来,在人的一生中最能抚平创伤的,往往是故乡的云,是那片云彩所覆盖的人生和人文。胡风曾经留下这样的文字:“没有了人生,就没有文艺。”他诠释了文化的宿命和底色,就像湘武所实践的那样。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黄沃若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