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市“章子客”李月泉给记者示范打章子
唐市,古称“麻园县”,历来以交通便利、商贸繁荣闻名。上世纪80年代,“打”遍天下的“章子客”更是使得唐市这个古老的集镇声名鹊起,富甲一方。近日,记者又从县文广局非遗办获悉:唐市金银首饰加工技艺申报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相关工作正紧锣密鼓进行中,寻找“章子客”的冲动使我们再次走进了唐市。
“打章子”传统工具罕见踪影
“章子客”何许人也?我们先从“章子”说起,“章子”,图章印鉴的俗称,用材一般为质地坚硬的木质、石质或金属材料,制作过程又称“打章子”。“章子客”代指“打章子”的艺人或从业人员。唐市金银首饰加工技艺的前身就是通过“打章子”演化过来的。有着“打遍天下”盛名的唐市,在我们臆想中应该有完整且数量众多的传统制作工具,然而为期两天的调查发现,“打章子”传统工具在唐市老街已罕见踪影。
驱车遍寻唐市老街近30位有着“打章子”经历的艺人未果后,记者不得不在县文化馆专家和老粮仓镇文化站副站长石浪新的帮助下,找到了同样有着30年从艺经历的“章子客”李月泉家里。遗憾的是,李月泉家里也没有了这套传统加工制作工具,应我们的要求,李月泉只得又出门去四处访借。等待中,石浪新的电话一直忙过不停。
一次次通话,一次次失落,随着石浪新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等待中的我们,情绪也低落起来,一行人从三楼客厅走到一楼临街门口。又是漫长的等待后,终于,临街的窄巷中出现了李月泉手提工具往回走的身影。
李月泉说:“我刚才和王主任一起,都走了七八户人家才借到了这套东西。因为现在社会发展了,传统的东西就丢掉了,没想到原来这东西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要保存和传承。”
见此情景,随行的县文化馆吴平生老师也表示出了他的担忧:现在的金银首饰珠宝加工完全采用电脑制作,而我们传统的东西将可能再无法传承了。
从木章到银章
工具借来了,看着李月泉在院子里熟练地套好模型开始操作,我们低落的情绪一扫而光,也就是在这里,我们系统的了解到了唐市“章子”从木章走向银章的历程。
吴平生老师向我们讲了一个关于“章子”客来历的故事,唐市“章子”源于清末,盛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图章的用途主要是签名,同时也是有身份的象征,图章上所刻写的内容也是以户主名字为主。有个叫莲七阿公的人,民间传说是唐市的首饰加工方面创始人之一,亦是打“章子”的老前辈,他的手艺是祖传下来的,应该有100多年历史了。因为唐市属老街,以前叫麻园县,所以当时这个地方比较繁荣发达,就有了章子的出现,木质章。
李月泉告诉我们,他从1983年开始加入“打章子”行业是从铝质章开始的。打名字,是因为在那个时候,没有使用身份证,比如说集体,生产队无论领点什么东西,都需要私章子。木质图章的功用比较单一,又不方便携带,于是开始出现了既能戴在手上又能起到装饰作用的金属章,戴在手上一就二便,一是可以作私章用,二是装饰作用。然后过渡到铜坯,社会经济发展了,慢慢又过渡到银材料。由铝——铜——银材料,然后到用金子为原材料的时候就基本上是用石膏模具了,石膏模具一次性成型,就不是这样的原始工具了。
“吹火棍”与“皮老虎”
一枚章子从原材料到成品,多达30套工序,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在当时的技术层面上,“章子客”们又是用什么来熔化金属材料的?这就不能不提到两个常人听起来陌生,“章子客”说起来专业的名词:“吹火棍”与“皮老虎”了。“吹火棍”,顾名思义是用来吹火的,一尺长左右,直径几毫米见方的金属管,用煤油灯或蜡烛做火源,通过吹管持续不断地向金属材料吹气,达到一定的高温致使材质熔化,以便于切割加工。这道工艺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门技术和力气活。
李月泉先生一边给我们示范一边详细地介绍。刚开始,比如说这样的铜坯,再往前是铝坯,因为材料是毛坯,要打成这样的形状,把它融化成块,当时的技术不如现在的先进,就只能采用原始的方法,用嘴吹。用嘴吹要换气,如果吹一下,停一下,坯子就融化不了,所以初学者要学会换气,就和吹唢呐一样。铝坯的熔点在200摄氏度,铜坯熔点有500多摄氏度,而银质坯料熔点更高,在800摄氏度以上。
随着材质的越来越贵重,造成“章子客”们加工的时间越来越长,于是,“吹火棍”逐渐被应运而生的“皮老虎”代替。一个由皮管、油瓶和脚踏装置组成的熔料设备,这就是“章子客”们所说的“皮老虎”,通过脚踏装置用脚踩动踏板,使气压进入装有汽油的塑料瓶里,油气化以后再通过皮管传到前端的金属嘴上,点火后就可以熔材了。
记者注意到,为防止高温灼烧,李月泉先生还在被熔的金属坯下方都垫上了防高温的石棉板,因为这样比用嘴吹温度强些,也轻松些。
“章子客”的老手艺
加工一枚章子要经过30道工序,概括起来可分为6个环节:熔料、切材、打型、刻字、打磨、抛光。如果说“吹火棍”与“皮老虎”完成了最初的“熔料”程序,接下来的5道程序则是展示真正的老手艺了。
铝质或铜质的原材料,价格相对低廉,可由“章子客”统一采购进行熔坯以后,整体切割成大小均等条块状,而银质甚至是金质材料一般由客户自己提供,临时因材下料,根据原材料提供的多少加工成相应的章子。有时熔成这样以后,又要打成这个形状。打成这个形状以后,又要回火,因为打过以后,冷却了,又要经过热处理,回火烧红以后再冷却。冷却以后,把打型后的金属材料套上模具再进行平整,接下来就可以刻名字或刻花纹。如刻名字的话,要用錾子,錾子分为分厢錾子和方框錾子,有很多种。在正式刻名字之前和刻名字的过程主要由这些大小不一的錾子完成。根据客人名字笔画的多少选择不同的錾子。
在李月泉刻名字的过程中,记者了解到,抛光是章子加工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打型、刻字一般从艺不久的人都能掌握,但抛光环节直接影响到一枚章子的美观和效果,也真正能体现出一名“章子客”手艺的娴熟程度。抛光之前要经过打磨,打磨又分为几个过程,名字打好以后,需要用陶凿和砂纸打磨成不同形状,先粗陶,再细磨。打一枚章子从打毛坯料到刻好名字要十几分钟,不到二十分钟。打磨好以后,用钳、夹等工具把刻有名字的半成品加工成符合客户指型大小的戒指形状,接下来就是最后一道工序,抛光。先用抛光膏,在布轮上擦一点,然后反复磨几次,便成。
整套加工过程中,李月泉一直情绪饱满,然而,当记者问及目前唐市老街上还有多少人能完整的演示这套工艺时,李月泉依然饱满的情绪里分明流露出些许失落:“现在像我这样年纪的,也就像吴平生老师刚才讲的,完全要把这一套(工艺)演示出来,把这一套老工具全部做出来还可以,但从我们以后,年轻人他们能掌握这一套的就难找了。”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刘正奇 刘淑兰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