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脉长 文蕴深 文气盈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夏时  编辑:陶湘 2012-06-13 10:00:14
—分享—

  纵观3000多年来宁乡这方热土,与湖南别的地区相比较,其最大特点是文脉久长、文蕴深厚、文气充盈。

  3000多年前的炭河里文化是宁乡文化的远古基因。在商周时代,在沩山脚下,竟然有着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宝地。她是政治中心,有宫殿、有城墙,更有军队;她是经济中心,有224件青铜斧(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金属货币)作证;她是文化中心,有礼文化、乐文化、食文化、工艺文化,均居全国领先地位,四羊方尊即其文化标杆,人面纹鼎、编钟、编铙、玉器、陶器都可以作证。

  人才鼎盛是文气绵延的坚实基础。宁乡自三国蒋琬开始,名贤大儒,代代有人。蒋琬是文武双重的治国雄才,其武功自不待言,据传他还写有儒学著作。沩仰宗是一个文气很盛的禅宗宗派,灵佑门下流传于世的禅诗极多。齐己是唐代诗僧之首,存诗达千余首。宋代胡宏、张南轩在朱良桥建灵峰书院后,尚文之风更炽,其后玉潭书院、南轩书院、云山书院相继相续,发扬光大。自易祓成为状元后,历代宁乡进士计有54人,是湖南进士最多的县之一。易祓故里甚至有“世科里”“释褐乡”之名。大儒吴道行、王文清、王坦修等主讲岳麓书院,岳麓书院历代山长55人,宁乡人就有7位。王文清因德隆望尊,其故里被命名为“经学之乡”。陶汝鼐两中会试副榜,诗、文、书法皆精,有“楚陶三绝”之誉,归乡后岳麓书院欲聘其为山长,陶婉推辞拒绝。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宁乡四髯、科学家周凤九和周光召、美学家李泽厚,现代杰出人物层出不穷。由此可见宁乡文化是培养精英的文化。

  康熙《宁乡县志》记载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游览湖南时说过的一句话:“(宁乡)无土山,无浊水,人秉是气,往往清慧而文”。“湖南学堂,宁乡为首”一语流行于清朝末年民国时期,当时在长沙和宁乡办学的仁人志士极多,著名的如朱剑凡、周震鳞、程颂万、刘宗向、何叔衡等,宁乡本土办学遍地开花,蔚为奇观。“宁乡人好文,是天性使然”这是毛泽东的老师、著名学者李笑聃先生在给一位宁乡学人写序言时发出的感慨。伟人毛泽东也说过“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宁乡人会读书”这句话流行于改革开放后,已为人们广泛认同。

  宁乡风俗极重读书之风,数千年不断。蒋琬有紫林读书逸事,沩仰宗有问学之风,齐己有牛背吟诗及一字师典故,张南轩有提携易祓的佳话,易祓有识山楼夫妻对吟的故事,王文清有“九溪书屋”传说,刘少奇有“刘九书柜”的雅号,这些史事,宁乡人大都耳熟能详,这些人和事共同酿就了宁乡人“清慧有文”的特质。

  宁乡山青水秀,人们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之余读书以求充实,以求通达,这是很自然的事。其实,宁乡人骨子里有一种为美好明天而努力拼博的“奋发有为”的精神。正因为“奋发有为”,宁乡人才有3000多年文明史的辉煌;正因为“奋发有为”,宁乡人才有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令人瞩目的辉煌。“行经万里身犹健,历尽千艰胆未寒”,谢觉哉的诗句足证宁乡人的奋斗精神与坚韧意志。前述历史名人,无一不是“奋发有为”的典范。炭河里文化,四大书院,乃至黄材水库建设、沩山、灰汤、玉潭、金洲的开发建设,无一不是“奋发有为”的典范。宁乡人只要继续弘扬“清慧有文”的特质,继续弘扬“奋发有为”的精神,就一定可以创造出更多的辉煌,涌现出更多的典范。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夏时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