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一条美丽的河,河不宽,水也不深,然而河水清清,四时不绝,波澜不惊;四周有山,远山如黛,围成了一道绿色屏障,使人情不自禁,就会想到世外桃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类句子;天上太阳暖暖地照着,云彩一丝丝浮着;还有风,凉凉的,带有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吹得河边的野草山花不停舞蹈;四周是散落的民居,有的立于山腰,有的建在山脚,独门独院或数户相连。鸡在野地里择食,牛在河边悠闲地啃草,狗在房前屋后吠,忠实地履行着为主人看家护院的职责;地里农妇种着菜,小道上堆满了孩子的笑声……天人合一,一切都那样清新自然,浑然天成。
这里是炭河里。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宁乡县黄材镇一个普普通通的地方。
这里,却有着极不普通的历史。“炭河里,扎木排,一锄挖出宝贝来。”上世纪三十年代始,以炭河里为中心,陆续发掘出商周时代青铜器二千余件。包括商代最精美的青铜器四羊方尊、我国出土最大的国宝大铜铙、造型奇特的虎食人卣,及举世闻名的人面纹方鼎等。数量之众,品种之多,工艺水平之高,世所罕见。这些出土青铜器,以其珍贵的历史价值,穿透时空,散发着神奇的光芒。炭河里这块弹丸之地,也因此与中原出土青铜器南北呼应,双峰并峙,成为举世闻名的“南中国青铜文化中心”,2004年,炭河里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两年后,又被国务院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远古时代,人类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人们使用木棒、石头等原始工具和大自然抗争,洪水猛兽、风雨雷电,均是横在他们面前的巨大威胁。青铜工具的出现,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标志着生产力水平的突飞猛进。所谓青铜,是铜和其它化学元素的合成,最常见的是铜与铅、铜与锡的合金,颜色青灰,因而得名。它具有硬度大、熔点低、易于铸造、不易损坏等特点,因而深受当时人们的欢迎。从商周时代,到秦国一统天下,是中国青铜器一枝独秀、大放异彩的时期,到战国时代,随着铁器的推广,青铜制造业才逐渐走向衰落。
众所周知,黄河流域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数千年来,演绎了一部又一部血与火的历史,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而长江以南,地僻潮湿,自古即为荒蛮之地,成为逐臣和失意文人聚居之所。
而炭河里的发现,对这一现象提出了一个大大的疑问。
宁乡是南中国青铜文化中心,和中原出土青铜器相比也豪不逊色。几千年前,宁乡到底是何模样?为什么有如此丰富的青铜器出土?当时的宁乡,是某一强大方国或部落的中心,还是存在着一个与商王朝分庭抗礼的国家?为何历史典籍对此只字未提?这些,至今仍是谜团。我想,随着时代的进步、考古的发现、研究的深入,这一谜团终将真相大白!那一天,炭河里一定会再次震惊海内外!
站在炭河里这块土地上,一幅先祖农耕图在脑子里涌现:农人们有的在山里砍伐树木,搭建房屋;有的采摘野果,放养家畜;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工匠,在精心铸造青铜器,这些工匠,一部分来自中原,一部分是土著,他们将中原技术和荆楚文化嫁接,铸造的青铜器既有中原文明的印记,又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代表了当时世界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也许,还有另一种解释,因为一个特殊事件,来自中原地区的大队人马,带来大量青铜重器,餐风露宿,克服重重困难,流亡到宁乡炭河里,他们迁移的脚步才停下。
风调雨顺,土壤肥沃,山环水绕,易守难攻,民风淳朴,是吸引他们驻足的原因。或者,一场战役或一次重大历史事件,也促使他们将根深深地扎进了炭河里的土地。
今天的炭河里,晒着远古时代的同一个太阳,沐浴着远古时代一样的风和雨,甚至,地形地貌,也没有太大的改变。不同的是,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过去的永远过去了,现在的正在演绎着。一代又一代人来了又走了,一丛丛的野草绿了又黄了,惟有一河又一河的水千年万年流不尽,惟有穿越千年的青铜器,永远闪耀着历史的光芒,惟有我们血管里流敞着的血,带着先祖的血统,继承着先祖勤劳、勇敢、聪颖、不屈不挠的传统,在这块黄土地上繁衍生息,直到永远……
所幸的是,炭河里走到了二十一世纪后,选择了醒来,不再沉沉入睡。
一个宏大的规划正在这里实施,撞击着我们的视野和灵魂:投资3亿多元,占地1000多亩的炭河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在运作,包括遗址本体保护展示馆、宁乡青铜博物馆、商周文化演示馆、远古文明体验区等,这里将给我们提供一个梦回商周的机会,黄材青铜文化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贺小平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