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韵悠悠巷子口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贺小平  编辑:陶湘 2011-10-27 16:11:33
—分享—

  

这条路曾经走过了多少马队

 

  说到井,易长生老人十分骄傲

 

  铭刻于心的,除了墓,还有孝心

 

  这棵树上的枫球可供一个村

 

  西部重镇,诗意栖居,也许就是对巷子口镇的定位。

  这是一方古韵悠悠的土地,也是一方世外桃源。水绕山环,风景如画;名人俊杰,代不乏人;厚重的山,千年万年在这里肃立,展示着一种伟岸与雄奇;温柔的水,款款地流,穿透时空,从远古一直流到了现在。山与水的滋润,使这里的万物蓬蓬勃勃地生长,展示着一种生机与活力。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不说出生在这里的宁乡历史上惟一的状元易祓,他和妻子肖氏的诗词,堪称双壁,从宋代一直流传到了现在;不说宋代大军事家张浚、大儒张木式父子,张氏父子一文一武,人中龙凤,风流绝代,死后长眠在这里的青山绿水间;也不说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共和国司法奠基人谢觉哉,他们的丰功伟绩,彪柄后世,令人高山仰止;还有兰花屋场,基本保存了晚清建筑原貌,古香古色,闪耀着历史的光芒。这些人,这些事,这些物,我们耳熟能详,如数家珍。鲜为人知的是,这里还有很多历史沉淀下来的精华,在乡野田畴,山间野岭……古道、古树、古井、古墓,随手就能拾起长长的一串……让我们走进千年古镇巷子口,一起去触摸她的肌肤,聆听她的如歌岁月,感受她的风采神韵……

  古道:麻石板上印蹄痕

  茶马古道,是近年很热的名词。说起这个词,我们就会想到安化,安化的茶马古道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寻访。据悉,最近大导演张纪中还看中了这里,正在拍摄电影。我们完全可以想像,凭张纪中的能力,银幕上的茶马古道一定十分唯美。其实,在宁乡和安化之间,还有另一条茶马古道,一样古香古色,一样风景如画,一样古韵悠悠……

  这条茶马古道从巷子口镇的扶峰村一直到安化的师徙村,长约十里。据扶峰村支部书记周有生介绍,以前,宁乡和安化之间商贸往来,只能在崇山峻岭间穿行,十分不便。出生于安化小淹镇的清两江总督陶澍到长沙等地,必须经过此道,对此体会尤深。陶澍为人清廉、政绩卓著、深孚众望,权高位重的他在位时兴修水利,整修道路,造福于民,留下了许多佳话。他当权以后,体会到当地村民出行之苦,因而斥资在这里修建了道路,大大方便了当地群众。至今,这段路依然存在,其中还包括一段长约二公里的麻石路。这是一条古老的道路,距今约有二百年之久。我们在路上行走,但觉山道崎岖,九曲回肠,直通云端,周围高山巍巍,植被茂盛,鸟鸣山谷,昆虫乱飞,山风徐来,仿佛世外桃源,俨然人间仙境。古道右侧是一条峡谷,谷底有一条小溪,水声很响,麻石虽然时间很久了,但仍然静静地躺在那里,蹄痕历历,透出一种沧桑的味道……经过百步云梯,至凉水井,就到了半山腰。在这里,曾经有一座茶亭,由安化和宁乡各出资一半修建,有三间正屋两间偏房,偏房里喂了猪羊,有专门的人烧茶,免费供过往行人乘凉、歇息、喝茶。该亭2006年之前尚存,可惜随着宁安公路的修通,茶马古道逐渐弃而不用,茶亭也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在历史的风吹雨打中,茶亭轰然倒地,终至踪迹全无。

  当地村民告诉我们,最后一位烧茶人还在世,家里离此不远。我们闻讯,辗转找到了这位最后的烧茶人四阿婆。四阿婆今年八十岁了,住在山顶上一栋新建的楼房里,再过去二三百米,就是安化境内。我们去时,四阿婆正在做家务,身体还很硬朗,说起话来声音很大,只是耳有点背,常常答非所问。据她介绍,她烧了二十多年的茶,1958年才未烧,平均每天要烧三四大铁锅,免费给过往客商喝,当时的客商非常辛苦,担花生的、做茶叶生意的、贩烟和布匹的,每天都有很多,他们或者肩挑,或者手提,或者马驮,由于山高路远,几乎没有人能够一口气走完这条路,因而,茶亭成了过往客商的必歇之处,也是当地各类消息的聚散中心。“到我这里来问情况的人一拨接一拨,都记不起多少回了,每次问我都以为政府会来点钱,重新修起亭子,哪里想到还是老样子!烦躁!”老人说着说着,不耐烦了,声音也大了起来,一个劲地倾诉她的不满。

  她的儿子则告诉我们,为了打通宁安公路,当地村民付出了巨大代价。公路从1992年开始修建,2006年开始硬化,2008年通车,6.7公里的道路投资500多万元,还不算人力钱,路修到哪里,哪里的村民就免费供应茶水饭菜,仅他家就为公路建设捐款5000多元,而他家,不过是千千万万巷子口人中普普通通的一家……

  走在这条公路上,身边不断有来自安化的车一晃而过,每过一辆车,扶峰村支部书记周有生都要打声招呼。随着宁安公路的拉通,巷子口和安化越来越融为了一体,安化人在巷子口购物、做生意、存款的越来越多,巷子口镇也越来越繁华。难怪巷子口农业银行的大客户,百分之八十的来自安化……

 

  古墓:守墓六年未上任

  这里葬着一位四品大员,这里芳草凄凄,如果不是当地居民将草割掉,我们到了墓地,也看不出这是一座大墓。该墓位于扶峰村高峰组一个叫下乡垅的地方,墓主人叫李新庄,一位据称为父母守孝共六年,不曾赴任的四品大员。

  这是一座葬有三人的古墓,墓很大,用巨大的麻石砌就,一眼可见当时墓主人显赫的身份。中间刻有“诂搜中宪大夫李新庄府君大人之墓”几个字。看来墓主人即是李新庄了(生于道光元年三月二十日,生享四十九岁,卒于同治八年三月三十日)。道光元年,也就是1821年,同治八年,即1869年。据此推算,该墓距今不过142年。奇怪的是右边葬着其曾祖妣李母孙老孺人,左边葬着高祖李公世达老人。一座墓葬有三代人,这种现象可算非常少见。

  63岁的陈阿婆是离这座墓最近的人家。据她介绍,李新庄当官后,父母身体不好,作为孝子的他父死守孝三年,母死守孝三年,在乡下共守孝六年。待到父母孝守完后去赴任,原职位已有人了,李新庄只得抱憾而归,在乡下终老。“李新庄是孝子。虽然他没有去赴任,但他的这种举动在我们看来,还是令人称道的。父母之恩大于天,一个不孝的人,即使他人五人六,我们对他也不认同。”陈阿婆朴朴实实的话,代表了巷子口人的普遍心声。

 

  古树:枫球可供一个村

  这棵树太大了,大得成了“精”。来到巷子口镇官山村新二组,见到这棵历时二百多年的古枫树,我们就被古枫树的苍老雄奇所震撼,不由自主,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树龄二百多年,枝干要三个成年人才能合抱,树高约三十米,树荫面积一亩以上,一棵树所结的枫球,足可供一个村的人制茶……这就是古枫树的相关资料。“这棵树是我们村的宝贝,十万百万元也不卖,谁也不能破坏它。我家是离大枫树最近的一家,距离约三十多米,这棵树上的枫球结一年空一年,枫球从每年二月下旬开始掉落,到三月中旬,是掉落的集中时期,每到这个时候,特别是晚上或一大早,总有人在树下捡拾枫球,下雨或刮风时节,枫球掉得更多,我们村2000多人和周边村的很多人制茶,都喜欢用这棵树上的枫球,做出来的茶特别香,好喝得很呢”!55岁的郑玉兰说起大枫树,就有说不完的话。

  据郑玉兰介绍,巷子口镇有很多大树,但没有哪一棵大过了这棵。以前,劳累了一天的村民晚饭以后,总喜欢到树下聊天、乘凉,孩子们则围在树下做游戏。后来,因为经常有枯萎的树枝掉落,甚至有过枯枝砸伤人的经历,村民一般不在树下休息了。

  在树下,我们见到了“保护古树,人人有责“类标语,是村民自发写的,字迹开始模糊不清,看起来已很有了些年头。古树突出在一起高地上,一边不远就是一条人行道,为了保护古树,当地村民用很多砖块护起了坡。我们知道,有这样的保护意识,古枫树一定会继续存在,并且更加枝繁叶茂!

  古井:可供半个镇上人

  这口井叫识山泉,位于巷子口镇巷市村,镇政府侧,可算市井繁华之地了。

  别看它简简单单,它其实有了三百年历史,半个巷子口镇镇上居民饮用水,都取自这口井。更神奇的是,它水量大,从来没有干涸过,即使大旱之年,数月不降滴雨,这里也水量充足,真不知这些水是从哪里来的!

  这口井其实不大,也就几个平方。上面撑了一个盖,以挡灰尘,保护水质。井沿由青石板铺就,井的左边还砌有一个约半米高的庙,当地人说这是“井神”,保佑平安的。庙前还可见香烛类物,井水也就一尺多深,但让笔者惊奇的是,井里密密麻麻排着一排电机,数了数,共有近十个,都是附近单位和村民安的,他们要用水了,将电机的开关一按,哗哗哗的井水就上来了。

  正在观看,一位老人来担水了,他就是78岁的巷市村原支部书记易长生。据他介绍,该井十分神奇,水量非常大,春天时水往往还溢出来,以前没有水泵,要淘井时,需用两只水桶不停地滔水,才能做得赢来水的速度。那时候,附近一千多名群众用水,都用这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贺小平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