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将军伉俪爱暖烈士遗孤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陶醉 2025-03-25 15:03:03
—分享—

甘泗淇,原名姜凤威,1903 年出生在我县月山八渡水南竹山。他祖父姜鸣鹏,勤俭持家,生了唯一的儿子姜瑞洪。姜瑞洪为人正直,乐于助人,好打抱不平,常劝人改恶从善。对新生事物热心。乡间兴办团学,他宣传新学好处,还陪同先生去讨学钱。姜凤威是姜瑞洪的第四子,其见义勇为的品格,受他父亲影响较大。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甘泗淇被授子上将,他的妻子李贞授子少将,成为当时唯一的将军伉俪。

1936 年,红二方面军长征时,李贞怀上了甘泗淇的孩子。但长途跋涉,怀孕七个月的她早产。当时的条件非常恶劣,孩子出生14天便夭折,李贞也因此丧失了生育能力。1950年,甘泗淇和李贞商量,从亲戚的孩子中,挑几个由他们来抚养。甘泗淇欣然同意,甘泗淇就将宁乡老家的侄女姜毅南(小名元秀)、姜学清接到兰州上学了。李贞也将自己的侄女左义霞、李小力接到兰州读书。后来又将姨侄孙女左铃 (小名康宁)接到了北京。

甘泗淇、李贞对这些孩子如同己出,悉心培育,倾注了慈祥父母般的爱。他们经常告诫孩子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有了知识才能更好地建设祖国,为人民服务。

甘泗淇、李贞工作都很忙。下班回家,都要找孩子们聊聊,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情况。碰到节假日,甘泗淇、李贞还要带孩子们看电影或者去公园里玩。

1957年,毛主席发出号召,开展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上山下乡”运动,甘泗淇、李贞立即响应,将侄女姜毅南送到农村插队落户。甘泗淇对她说:“你自己的路,要自己闯”。李贞鼓励她:“你这样很好,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人人要吃饭穿衣,也会生病。我主张,一要学农,多打粮食、多产棉花;二要学医,给人防病治病。”姜毅南后来一直在基层工作到退休。同时,她还嫁给了一位农民的儿子。

姜学清、左义霞都学医。1962年,姜学清考取了上海第二军医大学,1967年12月毕业,被分配到张家口251 医院工作。他多想分配到北京。那时候,伯伯甘泗淇已逝世,他多想回北京对李贞也好照应。李贞知道后对他说:“姜胖子(因姜学清长得胖胖的,李贞这么叫他),你现在是医生了,是人民解放军战士,要一切行动听指挥,到连队去发挥你的技术专长,让我们的干部战士身体棒棒的。”李贞还专门织了件毛背心送给他。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姜学清带领部队医疗队赴震区第一线,抢救了不少伤病员。《人民日报》还报道了他的事迹、登了他的照片。李贞看了很高兴,打电话鼓励他,对他说:“姜胖子,你现在终于长大了”。但对姜学清的工作,李贞却要求十分严格,在外人看来,有点严格得不近人情。为方便照料李贞的生活,他求李贞去给组织上说说情,把他调回北京。李贞摇摇头,说:“这个情我不能说。现在军队正进行体制改革,精简整编,作为一个党员干部,要讲党性,守纪律。我的生活有组织上管,记得甘泗淇同志在世时,让你们好好读书,长大了靠自己的本领为人民服务,希望你们不要辜负亲人的期望。”李贞坚持要他在继续在外地部队医院工作。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姜学清才从张家口调到北京466医院,并在门诊部主任岗位上退休。

1966年,李贞又将养女李小力送到北大荒去劳动锻炼。除了让小力带上铺盖和换洗衣服和必需的生活用品外,还特别送给她一副银针和一个拔火罐,要她利用这两样东西为大家治病,为人民服务。

甘泗淇、李贞带养照顾的孩子,除烈士遗孤外,还有战友的子女。因他们不在北京工作,但子女一般在北京读书,甘泗淇、李贞就成了他们的监护人,一共有29个。在甘泗淇、李贞的言传身教下,孩子们个个品学兼优,茁壮成长。在医疗、文教、科技、国防等建设上发挥作用,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陶醉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