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志平
宁乡花猪长得好,睫毛长长的,双眼皮叠得厚,眼珠子黑亮黑亮,身上黑一块白一块,走起路来一摇一摆,乍看上去,像出自熊猫家族,有人给其取了个绰号“猪中熊猫”。
几个同事邀我去看花猪跳水,跳台足有五米高,正值暑假,不少小朋友围在水池旁,使劲鼓着小手掌,喊着:“花花加油,花花加油!”小花猪显得很嘚瑟,扎入水中后,立马冒出头,还萌萌地甩甩脸上的水珠子,四肢划动起来,娴熟轻松,像个运动员。
大伙觉得好玩,都把花猪当成主角,忙着出片。20年前,情况可不一样,没人喜欢宁乡花猪,不太长个,随怎么喂,也就160来斤,加上一身脏兮兮,找不出半点憨萌和可爱。
其实,宁乡花猪成名很早,60年代,专家对全国的生猪品种进行剖析,将宁乡花猪与金华猪、太湖猪、荣昌猪一起列为中国四大名猪。不过,那时的养猪场属于人民公社,公家的活儿,干好了当劳模,没干好也没人扣工资。
后来,人越来越多,为了让老百姓吃上肉,政府倡导养洋猪,也就是白毛猪,外国猪种,吃生食,长得快,随便养一养,能长到300多斤,不仅赚钱快,政府还发补贴。这样一来,宁乡花猪掉了价,养的人越来越少,被打进了冷宫。
不过,白毛猪肥膘不厚,肉色不鲜泽,口感远比花猪差。时间久了,有些醒悟过来的农户,改用潲水喂起了花猪。花猪吃熟食,肥膘厚,肉色鲜泽,煮起来不冒黄色气泡,蒸起来连屋顶的炊烟都香喷喷。
起初,李述初家养花猪,不是为了要赚钱,而是当作年猪喂。其为土生土长的宁乡流沙河人,在外做建材生意赚了钱,也长了见闻,当花猪越来越少时,他嗅到了商机。
2003年,他回到家中,跟着父亲一起办起了养猪场,喂起了花猪。那时,别人都在喂白毛猪,他反道而行,起初几年,亏了不少本,但老李执着,不断往里砸钱,且场子越砸越大。
如今,宁乡花猪出圈了,其七个养殖场年出栏花猪12万头,先后进驻山姆、盒马、小象、麦德龙等名店,均价卖到了60元一公斤,里脊肉卖到了100元一公斤。老李押对了宝,养猪的劲头越来越足。
40多头公猪和4000多头母猪,按1比100配种,全部采用人工授精繁育。我问他,为啥不采取自然受精,老李笑着说,那公猪怎么忙得赢呢,日夜不睡,也产不出12万头呀。
近几年,花猪肉变得越来越紧俏,连街上的包子铺,也用起了花猪肉馅,平时两元一个的包子卖到了三块。日子过好了,老百姓的认知也在改变,回归原生态,吃点绿色天然食品,这点钱花得值。
花猪肉卖得好,花猪也跟着神气起来,身上没有了泥巴,尾巴也跟着摆动的屁股翘了起来。平时,老李把它们招呼得舒舒服服,装空调,建流水槽,装防护隔离带,打药杀菌,日子过得像神仙。
而老李呢,比当个体老板时帅气多了,穿着一身白衬衫,接近六十的人,腰板笔直,一头乌发,梳得顺溜溜,双眼皮又深又厚,讲起话来,像个教授,前后连贯,滴水不漏,我笑他,你这气势,哪像个喂猪的咯,比一般专家强多了。
闯过江湖的人,吃过苦,吃过亏,眼力超常人。一份别人干不转的农家活,在他的把弄下,变得风生水起。当然,其中饱含的辛酸,只有老李自己知道。
我问他,最难的时候,想过放弃吗。他说,头几年确实难,没摸出门道,隔三岔五地闹一下猪瘟,加之肉价上不去,银行放贷管得紧,还好,家里人没有埋怨他,不然,早就没干了。
现在走上了正轨,行情又好,越干越有劲。再看他那样子,显得更年轻了。聊嗑时,他时不时来一句,经常吃花猪肉咯,不长白头发、白胡子。我补了句,只长睫毛、双眼皮,哈哈!老李聪明,难怪还让花猪跳起了水。
隔着玻璃门,看着那些挂着耳标的花猪,悠哉游哉的样子,我忍不住又笑了,平时,我们总嫌猪的身子脏,现在看来,真正有毛病的是咱们这班伙计,不然,进个猪圈,咋还得消毒。
那些有运动天赋的小花猪,又憨又萌,圆滚滚的身子,从五米高的跳板上,横着扎下去,摔得水花四溅,从来不喊痛,不知道这是否也可称作吃得苦,霸得蛮。
这些游泳小健将不会进车间吧,我问老李。他说,等到长大一点,就关进猪圈中,实行标准化喂养,潲食定量,进食准点,室温恒定,自动清便保洁。哦!我点了点头,心底里却希望这些小可爱,千万别长大。
有人作过一首《花猪》诗:“乌云盖白雪,脖戴银项圈。丝颈葫芦肚,耳薄体毛稀。”韵脚摇摆,语态憨憨,听起来很有味。没想到,宁乡人会喂猪,会读书,诗也写得这么好。
老李讲,中国四大名猪都出自长江以南,长江以北多为牛羊。猪的种类有如酒的香型,都是酒,不同香型,不同口感,猪肉也一样。光花猪就分6个派系,10个血缘,劣质猪种在进化演绎中,自然被淘汰。
老李把宁乡花猪饲养技术申报过长沙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将过去农家喂猪的土法子精心梳理,写出了宁乡花猪的成长史。写得很细,按花猪的源流一路梳理,印出来的册子很厚,称得上是一本宁乡花猪的族谱。
里面写到了流沙河花猪的交易史,花猪卖得好的时候,还出现了专门的经纪人,为了赚取更大差价,穿梭于买卖方,用行话谈交易,涉及如何砍价,如何看牙口、蹄花和毛色,这在畜猪养殖史上,算得上头一回。
时间一晃10多年,老李已是宁乡花猪喂养技艺第五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其想继续申报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我说,这个没人挡道吧,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响当当的农字招牌。连臭豆腐、小钵子甜酒都能评上,养花猪这么难,如果还设门槛,那就是一群书呆子,连宁乡花猪听了,都会觉得蠢。
干农活不容易,湖南的农业要做强,路途还很遥远,办事的人应该灵泛点。当然,不能只讲宁乡花猪好,别的猪种也不差,比方说,湘西土猪就特别好,能够跋山涉水,有的通人性,能帮着主人干农活,个头长得大,膘肥肉厚,逢年过节,别人抢着买,类似的品牌同样要扶持。
读过农字经,对比过口味的人都晓得,宁乡花猪是地地道道的土猪品种,现在把“土”字改成了“花”字,更有了地域标识性,本身长得又漂亮,大伙抬一抬,不就成了猪中的明星么。
吃得好,睡得香,还住上了标准的养殖房。每天哼哼唧唧,卖萌又卖乖,听说还有可能上市。我倒觉得不要急,资本欲望太大,干不出乡下人的活,玩着玩着,容易变味,弄不好,会砸了宁乡花猪这块牌子。
小时候,家中养过小土猪,也是黑一块白一块,取名小黑,窑岭人家没有猪圈,半口大水缸倒盖在檐阶上,铺点干草,就成了一个猪窝窝。小黑天天在外玩,到了吃潲时,家里人站在路口喊一声,“啰啰,啰啰啰,小黑吃潲咯”,小黑立马一阵风似的往回跑。
为了养小黑,我出了不少力,每天放了学,提着竹篮去山坡田坎扯猪菜,有革命草、糯米草、青菜叶、红薯藤,回家后,剁碎了和着米潲水一起煮,然后,才有了小黑的美食。
到了杀年猪的那一天,我最开心,不仅可以吃到热猪肉,又不用扯猪菜了。潲水喂养的土猪长得慢,喂了七个月,还只有130斤,但肥膘厚,瘦肉鲜红,左邻右舍跑过来,你一斤,我两斤,剩下20来斤,留着过年吃,猪肉香喷喷,随着炊烟飘来飘去,至今缠绕在心头。
现在,宁乡花猪成了市场紧俏货,在畜猪养殖“非遗”代表性项目记忆中,算得上老大。老李拉着我算了一笔账,每年出栏花猪12万头,平均每头180斤,算下来,就是1.08万吨。按平均40元每斤算,销售近5亿元。由此看来,分门别类,推动宁乡花猪养殖项目产业化,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怎么办?看看宁乡花猪那身打扮就有了答案。
萌萌的,花色纯正,米潲喂养,不带添加剂。平时,让猪八戒带着小花猪去跳水,做些好玩的噱头,等到长大点,当作宝贝来喂养,这样一来,宁乡花猪很少有烦恼,没烦恼,就不会生病长皱纹。
临走时,我调侃了一句:“老李,想个法子咯,让宁乡花猪夹着尾巴坐起来,还在前面的墙壁上画上几根竹子,从后面看上去,那些憨憨萌萌的花猪,不更像一头头可爱的熊猫么?”
【作者简介】
骆志平,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湖南望城人,先后担任湖南雷锋纪念馆馆长,望城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宣传部部长,区政协主席。现任长沙市政协社法民宗委主任,二级巡视员。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