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铁匠刘伏湘在打铁。钟俊夫 摄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贺文兵 通讯员 钟俊夫
“叮叮咣、叮叮咣……”12月23日上午,宁乡市坝塘镇油麻田刘伏湘的铁匠铺里,照常传出了打铁声。“张家要打把锄头,李家要打把菜刀,接了一大堆铁器活,争取在过年前都给他们打出来。”七旬铁匠刘伏湘边打着铁边告诉记者。
三代打铁,徒弟遍布坝塘油麻田
50多年前,油麻田有12个铁匠铺,这12家中,有10家是刘伏湘的祖父刘春河带的徒弟开的。刘春河不是油麻田人,他是衡山人。作为一位家族传承的打铁人,20世纪20年代,他来到了油麻田的铺巷子。
那个年代,铺巷子是宁乡的一个商业中心。铺巷子位于炭河渡口的油麻田地段。在以水运为主的年代,依托渡口而生的铺巷子商贾林立,一派繁华。铺巷子成了各地手艺人“找饭吃”的首选,刘春河来到这里后,决定把家安在铺巷子。
在油麻田安家后,刘春河生育了3个儿子,并把打铁手艺活传给其中一个儿子刘志平。刘志平生育了3儿3女。儿子分别是刘华湘、刘伏湘、刘明湘。和父亲一样,刘志平也是打了一辈子的铁。
老铁匠铺,服务当地生活和生产
刘华湘自小跟着父亲学打铁,后来入伍当兵,退伍回家后重操旧业,以打铁为生。宁乡边珊公路7公里处,细心的人会发现,这里有个“老铁匠铺”,铁匠铺是刘伏湘开的。每天的烟火和“叮叮咣”的打铁声,一件件手工铁器走进千家万户,服务当地农民的生活和生产。
刘伏湘生于1954年,今年70岁。16岁学打铁的他为了把打铁的手艺学好学精,每天起早贪黑练手艺。他说学出一门好手艺,需要下硬功夫,才能练得真技艺。20世纪70年代,铁器都要送到供销社,再由供销社销售。
刘伏湘把自己打的铁器送到过周边的东湖塘供销社、南田坪鲤鱼塘,以及就近的坝塘供销社、油麻田供销社。没有自行车的时代,肩挑手提是一种必然。肩担百多斤的铁器,一天往往要担几十里,辛苦可想而知。每当一番奔波劳累钱到手后,刘伏湘心中尽是喜悦和轻松。
手工打铁,基本上得两个人抡锤配合打。20世纪90年代,刘伏湘的儿子幼小帮不上忙,每当需要两人轮锤打铁时,妻子张玉梅就上场。夫妻俩手中的铁锤轮番落下,声音一高一低,有时急促,有时缓慢,打铁声如同奏响了交响曲,往往吸引不少过路人前来围观看。
无人学艺,老铁匠有些无奈
传统的铁器,刘伏湘都会打,最小的铁器是阉猪刀。每制作一件铁器,刘伏湘都是用心用神打造。力气和汗水,成就了一件件经久耐用的铁器。每一件铁器,在刘伏湘的眼里,必须精益求精。
坚守与传承,那是刘伏湘老人对打铁一辈子的深情与挚爱。50多年的坚持,刘伏湘的铁器获得了许多人的青睐,常有一些外地人慕名而来,因为传统手工铁器拥有现代工艺所不能及的地方。
岁月的年轮滚滚向前,曾经的年轻铁匠如今成了老铁匠,油麻田曾经的12个铁匠铺,如今只有刘伏湘还在坚守着。每一项传统手艺,都会经过时代的洗礼。时代已然粉碎了许多老手艺,也必将无情地继续粉碎下去。“身体还康健,会坚持到打不动的那一天。最终,铁匠活会失传的。”面对打铁手艺后继无人,老人的神情透出些无奈和凝重。
来源:长沙晚报
编辑: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