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探访宁乡花猪产业文化园。龙健玲 摄
□宁乡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龙健玲 李艺超 谭海鹏
11月24日,中宣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走进宁乡,探访宁乡花猪产业和预制菜产业。为何选择这两个“点”?又去了哪些地方?
“一年春作首,六畜猪为先。”猪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从甲骨文字“家”字的刻画上来看,“豕”字就是一只猪,“家”就是一个房子里有一头猪,可以说“无猪不成家”。同时,猪肉是中国人最喜欢的食品,一年至少要吃掉6亿头猪。而宁乡花猪是宁乡独有的生猪品种,是全国四大生猪地方名种之一、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宁乡已有300多年养殖历史。
采访团调研采访的第一站,来到宁乡花猪产业文化园,跟随湖南省流沙河花猪生态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述初的脚步和讲解,大家首先参观了宁乡花猪文化走廊、宁乡花猪非遗馆,与憨态可掬的宁乡花猪来了一次近距离的亲密接触。在宁乡花猪文化展示馆,采访团考察调研了宁乡花猪发展历史及种业创新,并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生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印遇龙的介绍下,深入了解了宁乡花猪种业。
当听到李述初说起宁乡花猪产业已经带动1.2万户农户致富,让农户们人均增收4.6万元时,大家禁不住感叹“了不起”。
据介绍,湖南省流沙河花猪生态牧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肩负保护和开发宁乡猪重任,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从事宁乡猪保种、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2003年为了寻找纯正的宁乡猪,李述初走遍了宁乡、安化等地才寻得仅存的7头种公猪,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物种基因,经过20余年的产业深耕,在当地政府、社会各界人士的帮扶和不懈努力下,建立了国家宁乡猪保种场、国家宁乡猪核心育种场和国家级非洲猪瘟无疫小区,打造了“流沙河”中国驰名商标,同时宁乡猪荣获了2024年度“中国好种猪”的荣誉。
湖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童臻熙说:“今天参观了宁乡花猪产业园和彭记坊,近距离和花猪进行了接触,听了宁乡花猪的发展史,了解了宁乡花猪与预制菜联合发展的进程,对花猪和预制菜都有了全新的了解,预制菜是现在年轻人追求快节奏生活的一种选择,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作为省媒,我们将深入挖掘产业发展与文化发展的故事,用镜头去记录,用文字去讲述,让更多的人了解宁乡的产业发展之路。”
采访团在花猪产业文化园参观调研时,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生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印遇龙。龙健玲 摄
采访团在彭记坊调研,听取情况介绍。龙健玲 摄
午餐时分,大家品尝了一桌地道的宁乡花猪宴:酱豆子蒸排骨、红烧肉、辣椒炒肉、黄焖花猪肉、红烧猪脚……鲜嫩爽口、清甜醇香的独特口感让采访团成员食指大动,纷纷赞叹“好吃”“香”“肥而不腻”。在这一桌菜品中,还有来自湖南彭记坊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彭记坊”)的盐焗土香鸡、清蒸大白刁、外婆菜和剁椒蒸香芋。
没错,采访团本次彭记坊调研采访的第二站,就是位于宁乡经开区的彭记坊。彭记坊始创于1995年,是湖南最早一批从事预制菜生产的企业之一,截至目前,彭记坊拥有现代化精深加工基地及其配套设施70000平方米,自营及合作蔬菜种植基地约30000亩。随着公司产销规模的不断增长扩大,也带动了宁乡本土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活力。宁乡盛产的宁乡土花猪、本土辣椒、香芋等在这里搭上了“高速列车”,变身广受市场欢迎的明星菜品“酱汁方肉”“功夫猪脚”“盐焗土香鸡”“脆皮烧鸡”“口水鸡”等,镌刻着深深的宁乡印记,通过互联网、物联网飞出宁乡,送达千家万户的餐桌。
在彭记坊,采访团深入了解彭记坊的创业历史、彭记坊生产加工情况、食品检测情况,聆听了一场“预制菜从田间到餐桌”主题分享会,并再次品尝了色香味俱全的预制菜。
“你们的检测中心设备齐全,确实少见。”“没想到预制菜也能做出来这么多花样。”“真是大开眼界了”……大家一路走一路看,录制视频、拍摄照片留存素材,毫不吝啬溢美之词。
中国新闻社记者蒋文月表示:“本次‘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活动’,让我感受颇深。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是高质量发展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宁乡作为全国县域经济排名前列的县级市,其产业、文化、人才各方面都是非常具有调研意义的,中新社是一个主要面向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侨同胞的对外通讯社,我们会立足自己的特色,讲好宁乡的乡村振兴故事,写好经济与文化相融合、相协调的文章,把宁乡一二三产业相融合发展的报道传播出去。”
据悉,此次“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共有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电总台、求是杂志、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中国外文局、科技日报、中新社、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农民日报等中央主要媒体及相关中央行业媒体,湖南省直、长沙市直新闻媒体,共近60名记者参加,也期待着他们笔下、镜头下的“工业强市、幸福宁乡”!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