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地丰歌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卢杏 2022-11-03 08:04:34
时刻新闻
—分享—

探寻发展足迹 记录古今传奇 凝聚奋进力量 建设工业强市幸福宁乡

文史专家: 孙意谋 谢仲舒 李乔生 文国旺 徐拂荣 姜福成 夏 时

□文/刘畅 喻冠男 图/任铁 李艺超 杨亚

猗猗嘉禾,今盈我仓,粮丰农稳,盛世安康。在回龙铺镇,记者看到收割机在金色的田野里来回穿梭,一串串饱满的稻穗卷入收割机中,切碎的秸秆从机尾排出。就这样,一粒粒金黄的种子被收割机尽收“囊中”,短短几分钟,一排排水稻就收割完了,省时、省力又省心。

宁乡地处洞庭湖之南,是典型的“鱼米之乡”。2012年以来,宁乡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76.86万亩,粮食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160万亩、产量14亿斤左右,稳居湖南省前列,连续7年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20年获评全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当脚下的土地不断释放生产潜力,春种秋收,广袤田野希望无限。

古楚宁乡

水稻种植比较普遍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自古以来,水稻都是宁乡最主要的种植作物。春秋战国时期,宁乡属楚国。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当时长沙市已成为楚国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楚怀王时,齐国使者游说越王,称“长沙,楚之粟也”。

1959年出土于黄材镇胜溪村的大禾人面纹方鼎,是商代晚期铜器,也是湖南省至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件方鼎。鼎高38.5厘米,口长29.8厘米,宽23.7厘米,重12.85千克。内壁有铭文二字,一字作“大”,一字为“禾”。

文史专家姜福成告诉记者:“大禾人面纹方鼎上面有‘大禾’或者‘禾大’两个字,证明那时农民期望这个禾会长得好,能够丰收,从历史文物角度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春秋时期的“耦耕”、战国时期铁农具的普及,以及后来长时期的铁犁牛耕这一主要农业生产方式,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断探索和发现,从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摸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出科学合理的农耕方式。宁乡水稻种植耕作方式也大抵如此。

姜福成说:“从人耕到用牲畜耕田一次革命性的变化,牲畜的利用以后,农业几千年,基本上没有什么大变化。”

大成桥镇年近九旬的退休老人谢国恩,多年来热衷于收集保护散落民间的农耕器具,并自费建起了一座农耕文化博物馆,里面展示陈列着古时水稻种植所用到的铁犁、扮桶等1000多件农耕文化实物。

谢国恩向记者介绍了一种最古老、最原始的犁以及扮桶。他说“过去有犁靠犁,无犁靠挖,后来逐步有了比人工效率高一些的犁。以前,农民把收割的稻谷拿到地坪用棍子抽、打,后来逐步改进,用上了扮桶,一直延用到解放以后。”

受传统文化和地域产出的影响,宁乡人注重“作田为本”。历代《宁乡县志》记载:(宁乡)“人性劲悍,朴实无华,多依山择业耕嫁渔樵。”又曰:“(宁乡)士风纯古,多慷慨,尚节概,耻不义。学者勤于礼,耕者勤于力。”民国《宁乡县志》载:“农业者,宁乡人之第一生计也”。相传老粮仓镇就是因为唐代朝廷在当地建仓囤积官粮而得名。宁乡水稻品种不少,米品优良。据民国《宁乡县志》载:“宁乡上熟米,春熟,筛齐,色白,为湘米之冠。八九十都多陆运销安化,灰汤以下,米出沩销靖港,亦陆运湘乡。靳江左右米销湘潭、长沙。”说明宁乡自古就是产粮大县,宁乡米除自用外,还有不少销往外地。

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外国列强入侵,中国经济领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破产,传统农业形式逐步被瓦解。在太平天国战争爆发(1850)后20余年间,土地一度大量荒芜、粮食严重短缺、流通受阻。宁乡人民同样开始了一段缺粮少吃的艰难岁月。

土改运动

迎来崭新发展篇章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困难重重,恢复和发展生产等工作亟待进行。为了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在会上指出,要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土地改革工作。同年6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正式颁布,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至此,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在中华大地上蓬勃开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后,当时的宁乡县委立即成立了土地改革委员会。从1951年1月起,全县土改运动全面铺开。据原宁乡县土改工作队队员陈绛君介绍,“在解放前已经形成了严重的贫富差别,生产资料掌握在地主手里,所以当时那个环境之下,土地改革就非改不可,这就叫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这个问题,生产关系必须改变,生产力才能够发挥出来。”

由于解放前宁乡农业生产十分落后,全县5.5%的地主阶级占有了全县45%的耕地,而占农村人口51%的贫雇农只拥有5.39%的耕地面积,久而久之,农业生产力被严重束缚。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有效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为恢复和发展农村经济打下了基础。

农民实现耕者有其田后,由于各家劳力、技术、生产水平的不同,很快出现了新的贫富差距。为了消除这一现象,县委遵照党中央“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必须经过合作化道路”的指示,从1951年开始,积极引导广大农民走农业合作化道路。1956年10月,全县基本实现了农业生产高级合作化,完成了以公有制集体经济取代个体私有经济的历史变革。

1958年,人民公社在全国农村普遍建立。宁乡的人民公社历经27年,期间,黄材水库、洞庭水库、田坪水库和灌区干渠等一大批农田水利重点工程的修建为我市粮食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1965年竣工的黄材水库,灌溉了宁乡、益阳、望城3县23个乡镇342个自然村共42万多亩农田,为灌区农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文件。1981年,宁乡县委《发出关于试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责任制若干具体问题处理办法〉的通知》,放宽了对包产到户的限制,将被农民誉为“第二次土改”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上了历史的舞台。

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大成桥镇村民李佑章满脸喜悦,“反正是第一次这个责任制到户,那都是手舞足蹈的,欢欢喜喜的,反正只要赶快分给我们,我们自己有田种了,就肯定有饱饭吃,都是特别欢喜。”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大发展。1983年宁乡粮食总产量达到8.35亿公斤,比1981年增产2亿多公斤。

据原宁乡县农业局副局长黄小明介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就引进良种,引进应用新技术,不断挖掘粮食生产的潜力,粮食生产比责任制之前就获得成倍的增长,宁乡的粮食生产从1982年责任制以后到1986年国家开始统计以来,连续多年获得粮食生产全国的先进县,排最高到了第九名。

1986年至1990年,宁乡连续5年粮食总产突破83万吨,居全省之首。1990年进入全国粮食百强县。1995年12月,县委下发了《关于做好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工作的若干规定》的文件,明确水田承包延长期限为30年,即从1996年1月延至2025年12月底。同时建立土地使用流转制度,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确保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稳步发展。进入新世纪后,宁乡农业开始大步迈入发展“快车道”,连续11年获省粮食生产先进县,连续7年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优质稻面积不断扩大、优质商品粮份额不断增加,“宁乡米”品牌凸显、香飘海内外。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很多地方出现了“有田无人种、有人无田种”的现象。2014年9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的第五次会议提出:“要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促使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也是在这一年,宁乡“鹊山模式”应运而生,并入选了2016十大中国改革年度案例。

2014年以来,鹊山村通过成立“土地银行”,统一对土地进行管理,并与承包户签订为期11年的合同,与30年责任制剩余时间一致。规定流转费每三年调整一次,采取“基本分红+二次分红”的收益分配方式。整村流转的农户支持率高达97%以上。同时采用“专业合作社+新型职业农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由村民入股组建水稻合作社,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粮食产量。

大成桥镇鹊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剑说:“深化土地改革,把经营权合起来,村土地碎片化实现了整村的适度规模经营,鹊山村的土地实现了双种双收,所以我们粮食大大增加了,更引回了28位大学生,培育了200多名职业农民,解决了今后农村土地谁来种的问题。”

乡村振兴

扛牢粮食安全责任

近年来,宁乡进一步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发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定产量,调优结构;以粮油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为抓手,推进粮油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建设,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加快大中型灌区及其田间配套设施建设,构建起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实现粮食连年增产。同时,积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为有意愿投身乡村建设的人搭建平台。如今,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下,愿意返乡投身农村的人越来越多。

回龙铺镇沿河村种粮大户李应台2008年回乡种植水稻,种粮面积从14年前的120亩增加至目前的1100亩,全程采用机械化耕作。

李应台说:“以前就是汽油机或者柴油机扮禾,一天一个人只能扮4分田,那是很辛苦。从2008年起,有一个小型收割机,大概一天只能收10亩左右,后来慢慢转换成了能收20亩的收割机,现在这种机械化大约可以收60到80亩,再加上有空调,人很舒服,好像住在家里一样,家里1000多亩田,大约在20天左右全部完成。”

李应台的儿子李世豪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国内工业机械行业龙头企业工作。去年,他放弃企业的高薪工作回家和父亲一起种粮,并创办了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购买了收割机、烘干机等农业机械化设备近20台(套),为村民提供农业机械化服务。

“我回来种田的一个契机就是,那时候爸爸添置了一台无人机,不会使用,叫我回来教他,慢慢的我也掌握。如今像无人机,一天能喷200—300亩的样子,大概就有2000—3000元的日收入。以前想都没人想,穿着皮鞋还可以在田埂上做事。”李世豪说道。

相比过去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高强度农业生产,近年来,宁乡农机化事业不断发展,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2.4%,为粮食产业的持续稳健注入了强劲动力。

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谢智芳说:“坚决以‘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防止耕地非粮化,遏制耕地抛荒,推动专业化集中育秧,推广‘中稻+再生稻’,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实施‘万亩’双季稻片区建设,推广应用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同时,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单位面积补贴标准,提高种粮农民积极性。”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今年,宁乡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成立粮食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制定《2022年粮食生产工作方案》《宁乡市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五条措施》,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全市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69.04万亩。为了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市委出台11条粮食生产的奖补政策,涉及补贴资金2.27亿元,90%以上的大户认为“种粮有效益”。全市粮食生产呈现良好态势。

仓廪实,天下安。宁乡坚持粮食生产稳字当头,做到精准施策,牢牢守住粮食安全这道经济社会发展底线。

着眼未来,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罗德辉表示,“全市粮食生产目标坚定不移保持在163万亩的水稻种植面积、14亿斤的产量;把惠农的优惠政策摆到桌面上,白纸黑字让大户们种植粮食,吃一个定心丸;还希望每一个乡镇和街道提高土地流转率,争取达到整村流转,争取2023年种粮大户增加到3000户,为全市粮食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

当祖先熟稔的刀耕火种,走向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当父辈固守的农耕节奏,融入农业产业化的崭新旋律;物华天宝、人才辈出的楚沩大地,迸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未来,勤劳智慧的宁乡人民将继续心怀“国之大者”,以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为己任,全面作好粮食产业文章,奋力奏响农业大发展、乡村大振兴的嘹亮旋律。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卢杏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