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卖谷”主题党日活动现场。李家军 摄
□宁乡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家军 李先强
巷子口镇官山村地处宁乡西部山区,山多田少,青壮年外出务工的多,留守在家的大都是老幼妇孺。如何解决“劳务输出大村”群众的种田吃饭问题?官山村今年开展党员“三亮三比”行动,以党员带头“种集体粮”切实解决群众种田吃饭问题,交出了令组织和群众满意的答卷。
面临抛荒,老党员带头组建“种田团”
南6组谭自强和老伴都70多岁了,独生女远嫁他乡,原来还爱种田的两位老人终因年老体衰,越来越力不从心,眼看今年家里1.8亩梯田面临抛荒。
与谭自强同小组的彭立辉遇到同样的难题,老伴因跌倒导致大腿骨折,儿子儿媳都在外地务工,10来岁的孙子正读小学,他自己也80多岁了,再也无力耕种了。
在官山村,人均水田仅0.5亩,约3000亩水田中,除去村民自种的、大户流转种植的,像谭自强、彭立辉家那样的稻田,或交通不便,或高低不平,或缺水,或是冷浸田,自己家无力耕种,大户也不愿流转,诸如此类的“零星边角田”还有近300亩。
根据上级政策,今年粮食生产任务具体分到了村组,要求基本农田一丘都不准抛荒!官山村将粮食生产纳入乡村振兴工作计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决定由村经济合作社统一流转所有无人耕种的“零星边角田”,实行集体经营。有25年党龄的谭上游和有30年党龄的吴修春,以及56岁的老党员、村稻田看水员谭雄建,相约立下种田“军令状”,并邀请经验丰富的老农“入伙”,组成了“老汉种田团”。
“党员站出来解决村里的困难,以身作则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我特别佩服!”官山村驻村第一书记洪志军竖起了大拇指。巷子口镇乡村振兴办主任苏建平高兴地说:“官山村的做法既解决了空巢家庭无劳动力种田的问题,又解决了稻田抛荒的问题,村民还得到了土地流转收入,一举多得!”
让利给群众,优价卖出3万公斤稻谷
骄阳似火,持续两个多月的高温晴热天气,导致官山村的稻田出现较大面积干旱。“零星边角田”遍布全村各个角落,东一块西一块,以沙土为主,多数还是梯田,特别易受干旱,有的田需要顶着烈日抽水抗旱。日晒雨淋、披星戴月、抛洒汗水,成了“老汉种田团”的工作常态。
该村实施“一把锄头管水”,科学调度灌溉用水。当水库即将见底,20多名党员率领100多名村民检修抢修抽水设备,疏通沟渠引水,冒着高温打井取水。特别是经过10多天紧张施工,口径为200毫米的三口深水井及容量各为34立方米的两座水塔顺利建成。
“我们使用村集体的中型抽水机4台,还启用了村民的家用小型电泵或汽油泵20多台,从渠道或河道或深水井日夜抽水,连续抗旱,才使得村里大部分稻田,包括我们集体经营种植的‘零星边角田’都基本保住禾苗,终于缓解了全村700多亩梯田的特大旱情。”
今年“老汉种田团”对10余亩冷浸田进行翻耕,长期晒坯,实际种植水稻260亩,因干旱持续时间太长,最后还是有60亩失收。剩下的200亩,多数受旱情影响减了产,也有保水好的田亩产超500公斤,平均亩产约350公斤,达到了村定亩产300至400公斤的目标。
村党总支书记吴永山动情地说:“老党员尽心尽力,带头种出了集体‘血汗粮’,我们再接再厉,要优先优价卖出这些‘血汗粮’,解决本村缺粮户的吃饭问题!”
“我要一袋!”“我也要一袋!”9月23日下午半天、9月24日一整天,再加上9月25日上午半天,驻官山村乡村振兴工作队和支村“两委”班子成员全体出动,并发动党员志愿者一起参加“卖谷”主题党日活动。3万公斤稻谷三天时间销售一空。这些从收割机直接收来的湿谷,以每100公斤180元价格卖出,比市场价每100公斤240元低60元,实实在在让利给了当地群众。
老弱病残买谷拖不回,党员义务送到家
值得一提的是,“老汉种田团”播种的都是当地最适宜的常规优质中稻品种“黄花占”,米质好,适应性广,抗稻瘟病、白叶枯病,且耐肥抗倒。其遗传稳定性也比较好,所以是可以留种的,大面积种植还表现高产稳定、节水抗旱等特点。
谭自强家离村部约1公里,他多次来找村干部,执意要买自己责任田里生产的稻谷,因为他亲眼看到“老汉种田团”采用的是新法种田,很少施用化肥和农药。他家一次订购了312公斤,邻居谭子庭也订购290公斤,另外100多公斤稻谷则被其他村民抢购。
60多岁的蒋建湘脚有伤残,无法种田,而独生女嫁在外地,家里的2亩田流转给弟弟。“弟弟种的稻谷除开人吃,还要养鸡、养猪,没有多余的。所以,我特意买了309公斤‘集体粮’。”他说。
村民李玉良将家的3亩责任田流转给大户种植后,她自己在家带孩子,分3次买了296公斤“集体粮”。她兴奋地说:“湿谷自己晒,能够得8折的干谷!”翻看记录本,记者看到脱贫户吴月平购买了180公斤、村民彭立辉购买了594公斤……前前后后,98户村民购买稻谷,最少的买了70公斤,最多的买了1000公斤。
“只要是买粮自己拖不回去的,党员志愿者义务帮忙,用摩托车或私家轿车,一一送到家。现在集体经营的‘零星边角田’收谷还不到一半,估计后段还可以收7万公斤‘集体粮’,我们正准备继续租用收割机收。”现场记账员谭雄建介绍说,“所有稻谷都会优先优价卖给本村缺粮户,‘老汉种田团’自己一粒都不会留!”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卢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