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雄建冒着酷暑正给一大片稻田放水。
□文/图 宁乡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家军 李先强
汗水顺着他黝黑的面颊流淌……见到56岁的老党员谭雄建,是在新开铺引水渠道边,他冒着酷暑正给一大片稻田放水。作为巷子口镇官山村稻田看水员,谭雄建亮出党员身份,肩负起全村“一把锄头管水”的重任。今年罕见大旱,地处宁乡西部山区的官山村2400亩水稻面临“烤”验,他骑着摩托车,带着一把专用锄头,连续一个多月昼夜奔波,看守大大小小12台抽水机,围着稻田边放水边清淤堵漏,并及时化解村民争水纠纷。
保水性好的稻田,每隔四五天需灌一次水,那些差的一两天就要灌一次水。村里近300亩“零星边角田”缺水,种粮大户彭奇勇100多亩稻田缺水,全村所有稻田都面临缺水!特别是彭奇勇流转新开铺的那大片平整稻田,涉及3个村民小组,加上村民自己种植的,总面积约600亩,要协调水源才行。往年通过书山水库即可实现新开铺稻田自流灌溉,今年因降雨少,水库蓄水不足,自流灌溉仅持续10来天后就完全停止了。
“不能放弃任何一棵禾苗!”面对新开铺稻田乃至全村稻田日益严重的旱情,谭雄建在支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支持下,决定从河道抽水解燃眉之急。他迅速发动村里“老汉种田团”的老党员吴修春、谭上游等人,一起架设两级提灌设施。利用村里一台15千瓦功率的抽水机,从半公里外的黄材水库库尾河道日夜不停抽水提灌到长达2公里的引水渠,另一台7.5千瓦功率的抽水机再将一部分河水提灌到位置更高也更远的200多亩梯田。
官山村山多田少,人均不到半亩田,大部分稻田完成平田化后,仍散落有约占总数三分之一的梯田。放水工作看似简单,那些梯田高差几十米,从东边的田转到西边的田有4公里路程,从南边的田转到北边的田有5公里路程。谭雄建看水,很熟悉农田的水系走向,对全村大大小小上千坵稻田熟记于心,对数千个放水口了如指掌。
不管种田人在不在田间现场,他因地制宜给稻田逐一放水,凭一把锄头让全村2000多亩稻田都得到了有效灌溉。稻田有了水,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彭奇勇高兴地说:“我当种田大户7年,每年流转稻田100亩以上,今年旱情最重,搭帮老谭为我放‘及时水’,仍然有望实现单季亩均产稻谷450公斤的目标!”
往年官山村稻田通过水库或山塘自流灌溉可达90%,今年大旱则猛降到仅10%,绝大部分靠抽河水或井水多级提灌,实在没法抽水的还需动用村里的洒水车救急。村民彭紫阳耕种的4亩多梯田,连续几天从自家饮水井抽水灌溉后,井干断水导致稻田开白拆,禾苗开始萎蔫。谭雄建见状连夜帮忙搭电线、架潜水泵,并接来50多米引水管,通过引入梯级提灌水,终于使禾苗转危为安。
因担心抽水机缺水烧机,每隔约50分钟,谭雄建就骑着摩托车巡视一遍水源。在抗旱一线管水,他夜以继日,抗旱期间几乎没睡过完整觉。实在累了,他便把锄头放在田墈上,坐在上面打个盹。
“谭雄建同志尽职尽责当看水员,我看到他日夜护水,真的非常累,人晒黑了,手脚上还有无数伤痕,却总是主动、热情、周到服务村民,从不喊累,从不提报酬!”官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吴永山动情地说,“我让他到村卫生室打吊针补充氨基酸稍稍休息,他说自己身体好,吃得消,不愿意来。我强令他来,刚刚打完一瓶子,他就迅速赶回田间‘看水’去了。作为基层党员,谭雄建同志正如‘逆行者’一样,总是带头冲在抗旱的第一线!”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卢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