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在抗旱。喻恩来 摄
□宁乡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喻恩来 通讯员 李慧娟 石博
旱情就是命令,抗旱就是责任。今年8月以来,受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影响,大屯营镇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该镇党员干部齐上阵,结合党员“三亮三比”行动,打好抗旱救灾“主动仗”,做好抗旱“排头兵”、群众“守护神”,最大程度地减少高温干旱带来的损失。
科学调度
打好抗旱救灾的“主动仗”
大屯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多次谋划、科学调度,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的原则,科学做好水量分配。同时,通过严格落实党政领导联点包片、带班制度和24小时值班制度,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带头深入田间地头、山塘水库、群众家中,全面掌握旱情,调度蓄水、用水、供水等情况,做到“旱情不减,人员不撤,工作不松”。
145名镇村网格干部下沉到村级网格开展抗旱工作,认真排查网格内灌溉条件、水源状况、机井分布等情况,充分利用一切水源和机械设备,缓解干旱天气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做到“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田、田不漏块”。截至目前,该镇已维修大型泵站7座、小型泵站18座、抗旱深井6座,且全部投入使用。增设临时泵站21处,新增抗旱机井1处。疏通自流渠道34.7公里,各级提灌渠道30.5公里,各灌区内的斗渠、农渠、毛渠基本畅通。累计投入736个工日,挖机设备9个台班,出动抽水设备440台次,累计浇灌面积28400亩,镇村及群众累计投入抗旱资金51万余元。
党员带头
当好纾困减灾的“排头兵”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他们在抗旱一线亮身份、作表率、当先锋。
在大屯营镇三仙坳村,为保证韶灌渠道正常通水,该村退休村干部、党员朱志军第一时间响应镇党委号召,主动请缨,带领35名党员志愿者组成疏渠抗旱突击队,他们发扬当年三仙坳人民修建韶灌渠道的艰苦奋斗精神,连续多日奔走在抗旱第一线,抢抓时间,顶着烈日,不断地清淤、除草、清除障碍等。截至目前,拉通了皂林冲至高露5.2公里韶灌渠道,奋战9天,终于让3000亩禾苗得到及时灌溉,确保应灌尽灌、早灌快灌。
今年60岁的周正为是韶光村的一名普通党员,看到韶光村种田大户周正宁因车祸在医院救治,种植的200余亩农作物因无人管理,正遭受大面积严重干旱。如不能及时抽水灌田,水稻将面临绝收。于是,他顶着烈日在田间抽水,为农田“解渴”,对受旱的农作物进行了抽水浇灌,解决了燃眉之急。他说:“我不能眼看着庄稼旱死,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只想出一份力。”
“多亏了他及时引水救急,不然200余亩的水稻就全完了!”周正宁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大屯营镇参与抗旱的党员不仅带头示范,还引领村与村之间协作互助,村村联动,携手共克时艰。梅湖村位于七支渠的尾端,水流难以到达,周边农田的引水灌溉历年都是难题。白洋村、三仙坳村处于中上游,党员动员群众发扬谦让精神,主动让水。该村党员汤学军、卢治国更是带领群众不分昼夜与党员干部开展护水行动,看着七支渠的水流入支渠尾端才回家休息。村民们看着渠中正在引流的水,纷纷点赞。
该镇结合党员“三亮三比”行动,向全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出《倡议书》,号召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身抗旱主战场,同时,以村(社区)为单位,迅速组建了7支由“联点领导+镇村网格干部+党员志愿者”组成的抗旱应急队伍,让党旗在防旱抗旱一线高高飘扬。
干群齐心
做好群众信赖的“守护神”
群众的事依靠群众办。充分激发群众的生产自救积极性,党员干部群众争当抗旱突击队员。
近日,梅湖村联湖山塘水位不足30%,河坝接近干枯,2000多亩农田面临灌溉压力。村党总支书记沈红连在得知情况后,立即组织召开户主会,发动党员群众筹资筹劳,该村赵家咀组村民小组长陈泽良放弃手中生意,带领全组25人连续4天疏通二级提灌渠道3.6公里。村民刘桂军放下长沙的装修业务,发挥个人技能,自带材料为200米长18米高的渡槽伸缩缝止水。35名党员群众志愿者多日开展清渠清淤,通过从韶山灌区提水24万余立方米,由韶山石湾一级机埠提灌到九里塘二级机埠再送到梅湖村渠道,使联湖片2000多亩农田有了希望。
“党员干部带头抗旱,让我们群众看到了希望,也鼓足了干劲,纷纷振奋精神,一起做好抗旱保收工作。”梅湖村种粮大户谭闪良坚定地说。
下一步,该镇将继续严格落实各项抗旱应急响应措施,指导群众全方位开展科学抗旱、科学应对,管好存量水、找好备用水、用好灌区水,储好物资。同时,持续落实党员“三亮三比”行动,严阵以待,战高温、斗酷暑,全力以赴打好抗旱情、保供水这场硬仗,确保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卢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