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枫在签名售书。资料图片
□宁乡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段华良
7月29日,《湖南日报》整版刊发《2021年度湖南文学发展报告》,宁乡作家魏枫创作的长篇小说《金匠一号》进入该报告。该报告述评说:“魏枫《金匠一号》张扬乡村生命力,同时折射时代变迁。再者,行业书写作为现实题材标本。”
《金匠一号》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是一部演绎时代变迁、思考人性、追寻人活着本质的长篇小说,描述了湘中一个叫打鼓垄的地方金匠辈出,在改革开放之初,金匠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挣来滚滚财富的同时,金匠在规矩、良知与金子的博弈间,引发出一系列惊心动魄和邪不压正的故事。
“这部书的叙事很成熟,非常有质感,具有形象性和生活的气息。我真没想到宁乡会有叙事如此成熟的作者!”对于《金匠一号》,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湖南省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阎真说。他表示,该书从不同人的角度,表现社会生活的总体,这个群像从不同方面描述了底层社会生活,采用全景式的完整呈现,以打金器的事实,将众多人物组织起来,构成了一个底层社会的众生相。
“在一个小地方写出了世界文学的气质,而且写出了地方上生命的一些本源、原初的东西。在2021年的湖南长篇小说整体格局中,这个作品具有特别意义,体现了湖南长篇小说艺术的某些新面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晏杰雄表示,《金匠一号》在现实故事的书写中着重张扬了乡村自然生命力,使小说的意蕴层次趋于立体化。这是小说内部静水流深的质素,表现为几个主要人物那种异于世俗人格的灵魂悸动力。同时,语句用词显得唯美、流畅、富有质感,隐含着诗性的品质。
被誉为“湖南文学编年史”的《湖南文学发展报告》,述评作家作品历来惜墨如金。2021年度的湖南文学发展报告,对湖南长篇小说的整体述评只用了513字,被提及的作家只有16人。这不但是魏枫的荣誉,更是宁乡人民的骄傲。
8月7日,记者就《金匠一号》创作初衷及创作内容采访了魏枫。
记者:你为什么要写这个小说?
魏枫:我在1997年离家去深圳打工创业之前的25年里,一直生活在糟糕的环境中,那时处于改革开放的高潮,年轻人的狂热及经历历史动荡的父辈们的伤感、迷茫、固执、焦虑以及希望,注定了那个时代的特殊。好在我的命运还是改变了,这要感谢我的妻子,是她毅然嫁给了我,给了我勇气和决心。在我们的女儿出生后,我去了深圳,在那里打拼了十多年,远离了故乡。但是,我一直在审视在故乡度过的25年难忘的时光,我想念她,追问她,剖析她,试图以小说的形式再现她的容颜,打开她神秘的迷宫。2016年的一天,我在网上看到河南项城市农妇李桂英追凶17年的新闻事件后,我思绪的闸门一瞬间被打开,于是,我开始酝酿创作这本书了。
记者:李桂花一家为什么要耗费那么多精力时间去寻追凶?
魏枫:李桂花一家那种“你吃得生米,我吃得生谷”的不屈,不为别的,只为活着的尊严,即我们常说的“面子”。这些,都是其耗费那么多时间精力去寻凶的原因之一。
当然,李桂花一家人如此死心塌地追凶的事,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发生的。我将这种追凶的事艺术虚构成小说,是借追凶之名描众生之相,是一种象征和隐喻。作为来自农村底层的少数人,他们被时代的大潮推到了沙滩的边缘,他们的挣扎是徒劳的,他们虽然失败了,但是,他们没有丢掉希望和信心,他们在老家喂养花猪、种植烟叶,小儿子翠鸟也大方地跟警察走了,争取早日获得新生。他们为了家族的荣誉、人类正义而战的勇气,他们的怜悯、牺牲和耐劳精神,捍卫了时代的传统价值观。
记者:你这本书为什么这么难读?
魏枫:我采用了复调的叙述方式,复调是一种音乐表达方式,是由多个叙述者轮番叙述各自的故事,然后由这些故事组成一个大故事,这确实需要调动读者的创造力。有一个比较直接的阅读方式,就是先只读一个人物,比如黑伢,根据目录只读黑伢的章节,你会觉得好读,因为黑伢也是一个独立的故事。依此类推。
记者:金匠一号为什么要回来?
魏枫:金匠一号为了维护金匠的名声,守护行业的规矩,把发明挖金绝技的金匠二号杀害了,在漫长的逃亡过程中,他为杀人而忏悔。他之所以死在金匠二号的坟前,是为自己的罪孽而救赎。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卢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