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一头花猪 何以撬动百亿产业链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卢杏 2022-07-21 09:31:09
—分享—

猪八戒是黑猪还是白猪?很多年轻人会回答“白猪”,因为86版电视剧《西游记》中的猪八戒是白白胖胖的。而吴承恩在《西游记》对猪八戒的形象是这样描述的:“黑脸短毛,长喙大耳……”

为什么在大家的印象中生猪是“白”的,这源于上世纪 50年代“洋猪”来华。1950年,中国第一次小规模引进苏联大白猪,60年代,开始大规模引进原产英国的约克夏猪……

这些猪大都是白色。

洋猪来华的大潮,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人民富裕了,吃肉的多了,逐渐供不应求,中国土猪长得太慢了,一头土猪出栏,要长到200斤左右,需要8-10个月,而洋猪只要一半的时间就可以出栏,而且个头大,瘦肉多。

自上世纪80、90年代洋猪大举进入国内市场以来,进口瘦肉型猪种已占据九成以上市场份额。国产本土猪市场地位被挤占,生存堪忧,部分品种甚至濒临或已经灭绝。

宁乡花猪保种保卫战

宁乡流沙河的李述初是进入21世纪,给宁乡花猪保种的第一人。李述初从小跟随爷爷贩卖宁乡花猪,对花猪这一行当耳濡目染。改革开放后,李述初担过河沙,干过房地产,成为了当地最早一批富裕起来的人。上世纪他想把儿时的花猪肉搬上餐桌,花猪却难以寻觅,从而冒出了养花猪的念头。

宁乡花猪与浙江金华猪、四川荣昌猪、江苏太湖猪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猪”。宁乡花猪被当地人称为“熊猫猪”。“宁乡四髯”之一谢觉哉在《关于相猪》中描述:“我乡的猪,黑白相间、毛色好看、皮薄、肉厚、背宽、腹大、腿壮;杀后破肚时有一股热而香的气冲出;吃起来肉香汤甜。”

“绝不能让上千年的珍稀物种断在我们这辈人手上!”为保护和延续宁乡花猪,2002年李述初建立了我省第一个地方良种猪保种场——流沙河土花猪保种场(即宁乡花猪)。为了找种猪,李述初走遍山山水水,拖回了最后的7头公猪、50头母猪。

保种、育种还需要科技加持,湖南省畜牧研究所教授杨仕柳受邀来到保种场,一干就是10多年,通过科技创新等手段,使濒临灭绝的宁乡花猪种群规模扩充,遗传结构恢复。经过多年的保种繁育,宁乡花猪从濒危灭绝时的7个家系血缘,扩充到了现在的10个家系血缘。保种场如今有核心种猪20头,核心母猪400头,扩繁母猪5000头。流沙河花猪养殖基地同时被授予首批“国家级保种场”。

李述初表示,花猪味道香美,关键在于瘦肉中的肌内脂肪的含量超过4%,而洋猪不到我们的三分之一。洋猪为什么又在国内消费市场走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瘦肉率可以达到60%。花猪肉味虽香,但是肥肉较多,这是因为祖先当时对肥肉的喜好,育种而来。根据新发现,散落在流沙河山中的花猪以瘦肉型为多,所以现在需要把人工喂养的花猪驯回去。通过定向育种等方式,花猪瘦肉率含量由10年前的33.6%,上升到了38%,三年后希望达到50%。说到这些李述初眼中充满希望。

通过20多年的打拼,李述初的流沙河牧业已是宁乡国家级龙头企业,近10年来,企业每年将产值的5%投入到保种和育种的研发中。“我们在不断地创新品种,选育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品种,我们是依靠开发来保护花猪的发展。”李述初说。

花猪有了“中国芯”

“养猪是门大学问,也是让农村留住人才的好产业。”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表示。

为了加大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利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宁乡市坚持做好种业创新工作,依托湖南省农业大学、印遇龙院士团队等科研力量,进行宁乡花猪“产学研”合作,立项开展了“宁乡猪基因组血缘关系鉴定”、“生长育肥阶段的营养需求研究”等课题,达到从基因组水平动态监控宁乡猪种群,分清宁乡猪的群体血缘数量,建立宁乡猪生长育肥阶段的营养需求配方并制定宁乡猪配方标准,力争把宁乡打造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生猪种业创新高地。

宁乡市还与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合作,开展“宁乡花猪亲本及其配套系生长发育研究”,系统研究亲本及配套系生长发育规律以构建表型及机理数据库,同时成立了宁乡花猪基因冷冻保存库,有效保存宁乡花猪精液13000支、卵母细胞1400个。

“要研究猪,必须自己先养一头。”“博士猪倌”曾青华10年前放弃在外地的事业,回到家乡从事花猪养殖。通过努力,如今已成为宁乡花猪养殖界的“新贵”。“养猪就要通过工业化、集约化养殖,这样可以保证品质的稳定性,保量供应,才能让产品走得更远。”这是湖南楚沩香农牧公司曾青华办养殖场的理念。

说起养猪经,曾青华是滔滔不绝。因为是衔着科技的金枝而来,曾青华的楚沩香养殖场不一般,这里有4批宁乡花猪正在接受相关研究实验。“养猪院士”印遇龙带领团队,对宁乡花猪进行深入系统研究,曾青华是团队的重要成员,他的养殖场自然成了科研基地,每年养殖“实验猪”有2000多头。宁乡花猪研究所也在这里成立,由印遇龙院士领衔,目前拥有来自湖南农大、湖南师大等单位的教授、博士50多人。

“2016年我们在国内率先将全基因组育种技术运用到花猪上,我们这里每头种猪都有芯片数据,里面包括了遗传信息等,有5万多个位点,我们能检测出不同的功能基因,把优秀基因挖掘出来进行标记,让育种的工作变得更简单,以往选育一个品种通常需要8年以上,现在4到5年就可以搞定。”曾青华的声音里透着兴奋,因为掌握了花猪育种的先进技术。

为了养好猪,曾青华专门打造了“五星级猪圈”,花猪住进了两层的小洋楼、全自动供水供料除臭、还配备了健康饮食……他还让宁乡花猪吃上了印院士量身定制的“秘方饲料”,花猪的抗病能力增强,小乳猪存活率比之前提高10%,达到95%,而且猪肉口感大为提升,每头猪还可以节约成本150块钱。

目前,曾青华的湖南楚沩香农牧公司已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有8个养殖场投产,栏舍面积6万多平方米,存栏宁乡花猪3.9万多头。今年花猪产值预计达到3个亿,曾青华的目标是两年后,产值过10亿元。

花猪产业蓬勃发展

宁乡花猪产业在蓬勃发展,花猪企业已花开遍地,有300余家,遍及保种繁育、屠宰加工、品牌营销、三产融合等全产业各环节,培育了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产业聚集效应更加凸显。

总投资约2亿元,占地面积457亩,建筑总面积约4.2万平方米,规划年产花猪配套系3万头,集养殖、观光、体验、示范于一体的宁乡花猪养殖示范场,是宁乡市重点投资的民生项目,是宁乡花猪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的示范基地,该场采用先进的环保设备、饲喂设施和防疫设施,可实现全自动环控、自动供水、供料、清粪以及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监测,实现以科研技术保障规模养殖。

宁乡市政府以宁乡花猪产业为基础,从打造旅游休闲项目、创新产业业态、开发文创产品三大要素上出发,促进花猪IP的三产融合发展。坚持利益共享创新投融资模式,把村集体、村民与国资平台、企业连成一个责任、利益共同体,形成国有资本有回报、社会资本参与获利、村民集体有收益、促进农民增收的良好局面。

“今天与合作伙伴相中了一块地,准备在大成桥镇再建一座栏舍过万平米花猪养殖场,预计年出栏2万头,到时候还给它们打造一个活动场所,让每头花猪至少获得10平米的活动空间。”长沙亥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邓志强已看到了花猪产业发展的前景,所以刚建完长沙地区最大的单体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又开始了花猪养殖场的建设。

湖南乐福来食品按照高端定位开发宁乡花猪精深加工产品,先后开发出宁乡花猪法式肠、宁乡花猪培根、宁乡花猪肉松、宁乡花猪咸猪手等主要产品,稳固占领华南市场,重点发展电商渠道,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并扩大出口。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体验、于一体融合发展的湖南湘都生态农业园,通过产业链条的延伸,加工花猪肉制品,开辟餐饮体验等提升附加值,以一头宁乡花猪为例,三产融合带来经济效益达1万元以上。

“随着龙头企业的不断增多,产业的不断发展,宁乡花猪基本形成了全产业链的集群效应。我们将紧扣‘强省会’战略蓝图,重点围绕“一县一特”宁乡花猪产业,加速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宁乡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熊佑新说。

近年来,宁乡花猪产业坚持“百亿产业、富民产业、品牌产业”的发展目标,逐渐形成了“高端有市场、种质有保障、产业全链条”的发展格局。2010年宁乡花猪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宁乡花猪已获国家级认证及商标5项,品牌价值超52亿元。2021年,宁乡花猪出栏38万头,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36亿元;目前宁乡市有年出栏万头以上规模场11家,年出栏3000头以上的28家,今年宁乡力争新改建8家出栏万头生猪(花猪)生态环保养殖场,预计新增10万头产能,预计到今年年底可实现宁乡花猪出栏达45万头,全产业链产综合值达45亿元。

观察君(ID:hncstv)一路采访欣喜地发现,花猪的保种、育种问题已不再困扰养殖企业,同时大家也在共同思考着如何让花猪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可考虑由国有资本、本地龙头企业提供资金、土地等产业要素,政府部门投入宁乡花猪品牌和保种场,构建产业联合体,依靠科研团队提供科技支撑,凝聚合力做好保种、销售、科研等一系列产业链条,持续打响宁乡花猪品牌。”宁乡市政府办副主任肖村安认为。

到2026年,宁乡花猪将努力实现“出栏100万头、产值100亿元”的“双百”目标。宁乡花猪从20年前的濒危物种,正高质量地成长为一艘百亿产业巨轮,从沩水之畔驶向星辰大海。

(原载“长沙观察”微信公众号,撰稿:陈路莎 唐志强)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卢杏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