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材村:打好“组合拳” 走出多彩产业振兴路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卢杏 2022-07-07 09:26:57
—分享—

工人将已腌制好的包菜丝捧出大坛,准备打包。范婷 摄

□宁乡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范婷 周杰 实习生 杨彬瑜 袁媛

黄材镇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孕育了举世闻名的炭河里青铜文明,这片从古至今生生不息的农田将走向怎样的未来呢?记者深入腹地为大家带来了答案。

黄材村是炭河古城开发建设的中心村,炭河古城80%的核心景区在黄材村域内。自2017年炭河古城开发以来,黄材村及景区周边村民,共同分享了景区开发带来的红利。依托这一优势,黄材村铆足干劲,在产业文章上深下笔墨,打出一套“组合拳”,走出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多彩之路。

组合拳一:农业+旅游 激发古老土地新“钱力”

炭河古城墙旁,百果园里,荷叶连天、桃李芬芳、葡萄青翠……走进去,清香悠远。

“景区开发,我的果园最得利,产出的水果根本不用自己找销路,都是来往的游客采摘带走了!”炭河古城旅游业的开发,让周边村镇的发展都走上了快车道。而百果园园主尹富冬眼疾手快,以己之长,搭上了农旅融合发展的快车。

2018年,炭河古城开业,往来如织的游人打破了这里的千年沉寂,复刻了千年前的都市繁华景象。一直在家务农,或种水稻或种应季水果的尹富冬,成立了建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流转了村里200多亩地,种植了火龙果、草莓、黄桃、李子等三十多种水果,一年四季不间断有水果供应。“百果园,要的是四季花开四季果香,让游人来了炭河古城,不但玩好还要吃好。”

不得不说,尹富冬的眼光毒辣,动作也给力。四年来,贫瘠土地大翻身,变身真正的“百果园”,来这里“上班”的农民多的时候超30人。涨了腰包,也富了村邻,尹富冬非常自豪:“不算土地流转的费用,仅去年一年,工资就开出20多万元,多的在我这里收入三四万元!”

碧绿的葡萄藤下一片清凉,本地村民熊旭良正忙着为还未成熟的夏黑葡萄疏枝修叶。她每天主要的工作就是给果树修剪枝叶、除草,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果园长期有事做,离家也近,我每年能从这里领走两三万元工资,顾家赚钱‘两不误’!”

即将迎来葡萄、黄桃、李子的采摘旺季,尹富冬每天忙碌在果园,看着挤满枝头的水果,他大胆预估自己的收成:“今年风调雨顺,四季水果加起来至少可以卖出90万元!”

小水果身负“大钱力”,笑了的可不止一个“尹富冬”。

据悉,黄材村目前水果种植面积超400亩,土地通过村里的合作社流转集中,每年仅这一块就可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加8万元。

组合拳二:农业+研学 触发乡村振兴新“引擎”

“今天我们要把床全都铺好,搞好卫生,等着我们的第一批客人入住。”进入暑假,研学热潮即将开启,黄材村四组的姜有青夫妇要忙起来了。

2021年下半年,黄材村依托炭河古城得天独厚的人文底蕴,在市城发集团及相关领导的大力帮扶下,成功引进炭河里青铜王国研学营地民宿项目。目前民宿项目已全面启动,37名群众通过专业培训,取得餐饮、客房服务上岗证,确定床位数610个。

姜有青家推门可见炭河古城,地理位置优越,家中孩子都在外打工,家里就剩夫妻俩,空余房间7个全与研学营地民宿项目签了约。年过半百的姜有青非常期待这个项目旗开得胜:“我们家7间房安排了30个床位,还可以承包学生的伙食,这样一来,闲置房和闲人都有了工作、有了收入。”

黄材村党总支书记姜文伟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我们不是盲目上马项目,经过专业人士的调研,没有疫情影响的前提下,景区每年预计能够带来研学人数超2万人,群众每户可增收三四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可增加15万元左右!”

黄材村的各方面发展,与该村近年来的美丽宜居村庄建设也紧密相关。该村已建成的4处美丽宜居村庄,名为新风、兰芳、门前湾、何家湾,分别位于该村四、八、九、十一组。黄材村的美丽宜居村庄建设,非常注重因地制宜展示相应文化主题,在便民惠民的同时使村民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兰芳美丽宜居村庄突出移风易俗主题,将废弃养鸡场改建成农家书屋、废弃养猪场改建成风尚堂,后者大力倡导节俭办酒席,成为众多村民举办婚宴的首选之地。

“各美其美,又有文化做底蕴,不但美了村庄,更为我们以后的研学项目提高品质、增强吸引力打好了基础。”姜文伟表示,村里将以组级全覆盖为目标,高标准推进美丽宜居村庄建设,争取到2025年,实现每组都有美丽宜居村庄。

组合拳三:农业+工业 滞销农特产转身变脱销

“以前,蔬菜经常有卖不出去的,眼睁睁看着坏在地里,心疼!但现在不会了,我们有了制胜法宝——加工厂。”黄材集镇周边地势平坦,历来种菜的菜农很多,近年来又新建不少蔬菜基地,因为市场的因素,常常有菜烂在地里无法变现。

在黄材村村部的后方,原本的烤烟房已经成为历史,新建的厂房和晒场成为主角。偌大的工厂内宽敞的晾晒场地、冷冻储存库和全自动生产车间等一应俱全,干净整洁。趁着新一批蔬菜还没开晒,工人们转进了室内。

幽暗的室内,气温骤降10℃,一排排整齐摆放的大瓷坛,“咕嘟咕嘟”冒着气泡,里面是已经腌制好的白辣椒、卜豆角、茄子皮、卜蕨菜、包菜丝、萝卜插菜……都是广受青睐的下饭菜。

“用毛巾吸水会更干净,不会让水到处飞溅,这些密封保存的菜最忌讳沾生水。”两名工人合作,用毛巾把坛盖外的水吸出、拧干,擦拭干净坛颈,才小心翼翼地抬起硕大的坛盖;戴上一次性手套,一把把捧出已经腌制好的包菜丝,转运到操作间,包装、贴标、冷藏,一气呵成。

据介绍,宁乡市颢华农产品加工厂成立于2021年,是一家致力于传承古法农家坛子菜,集种植、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企业,现有员工35人、务工人员50余人。主产“坛之润”品牌系列坛子菜,有白辣椒、卜豆角、茄子皮、卜蕨菜、包菜丝、萝卜插菜等产品。目前已经在宁乡市内设置控股销售公司和直销门店各一家,并配套室内室外标准化电商运营直播间,总资产规模达1000万余元。

“我们依托黄材传统的坛子菜加工工艺,结合现代化生产设备不断创新,在陶坛低温密封发酵的基础上,独创厌氧坛藏工艺,使产品乳酸菌含量得到最大限度培养,从而保证低盐即可入坛,既保存了蔬菜原有的营养成分,又破解了传统腌菜含盐量过高、加入添加剂的弊端,使产品坛香更浓、口感更好、吃起来更健康。”该公司企业顾问徐正兴告诉记者,自成立以来,颢华农产品加工厂积极探索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大力推动当地农户从事规模化种植,优化农户收入结构,为农户开辟多元化致富道路。2021年,颢华产能达60吨,产值约120万元。今年,4月份生产坛子蕨菜30000公斤,实现产值近100万元,带动当地就业50余人;5月份生产腌制的包菜丝20000公斤,产值50余万元;预计今年6-8月份,生产腌制白辣椒50000公斤,产值达120余万元,带动就业人数超100人。

今年,该公司还成功组建线上营销团队,和线下实体营销并行结合,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模式。目前,销售公司湘颢农产旗下的“坛之润”系列产品即将进一步拓展销售渠道,实现农产品市场、餐饮机构和个人终端消费场景全覆盖。同时,通过电商、直播和小视频等多渠道推广,预计三年内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

姜文伟告诉记者,有了丰富的产业矩阵,黄材村的发展一派欣欣向荣,今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将突破50万元。下一步,该村支村“两委”将在做好基础性工作的同时,利用炭河古城景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产业;在不新增村级负债的前提下,围绕景区周边继续打造美丽宜居村庄示范片,做实各项工作,再创佳绩。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卢杏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