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市融媒体记者 范婷 实习生 杨彬瑜
“Hello!大家好,我是杨硕,是‘宁乡四碟’非遗第四代传承人……”热情的男子举着手机,引领着互联网另一端的观众缓缓走入宁乡市四小碟食品有限公司。他,就是这个公司的年轻创始人杨硕,长沙市级非遗“宁乡四小碟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
20世纪50年代末,刀豆花参展全国食品展览会,远销日本、美国与南海群岛等地,被湖南省授予“传统名产”证书;砂仁糕也曾荣获省颁芙蓉奖,并被誉为湖南四大名糕之一;谢觉哉在《忆江南》中特意点赞冰姜;紫苏梅的制作还可以追溯到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的传说……谈及这些,杨硕有着作为传承人的骄傲,同时也有着沉甸甸的使命和责任感。“因为太难做了,即便是宁乡人,以前也很难吃到四小碟。比如砂仁糕,其制作技艺就中断了十多年,市面上很长一段时间见不到正宗的砂仁糕。”
四小碟的窘境也引起了宁乡有关部门的重视。如何让“宁乡四小碟”突破家庭作坊生产的局限——生产场地不符合食品生产要求、产品没有厂名厂址,让企业规模、产品质量、品牌效应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成为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
2019年,杨硕注册成立了湖南省宁乡市四小碟食品有限公司,并投资500万元在金洲镇建起了全新的生产基地。按照出口标准建造的生产车间,干净明亮,从无菌晾晒房、消毒传递窗口,到恒温的储藏条件,显示出非遗努力追赶现代的豪情。
为了把四小碟重新带回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杨硕做了很多努力,从不断创新产品造型、进入旅游景区,到参加文化博览会、参评老字号、与企业合作打造伴手礼,四小碟的知名度不断提升。为了让产品更好走近青年人,产品在包装上也进行了突破,从“爱我就要姜就我”的冰姜,“种花得花、种豆得豆”的刀豆花,到“梅时梅刻梅压力”的紫苏梅,“步步糕升,好运连连”的砂仁糕,四小碟变得新潮、青春化起来。2020年12月17日,四小碟获评第五批“湖南老字号”;2021年,四小碟荣获第二届省级创新创业直播冠军。
载誉而归的四小碟也用数据回应了这些官方的认可。公司成立的第一年实现200多万元销售额,第二年达到400多万元,去年的销售额更是高达600万元之多,真正实现了步步“糕”升。
6月的天,刚吃过午饭,杨硕的妈妈傅中平就画上美美的妆,摆上一系列产品,布置好直播现场,开始直播了。她洋洋洒洒地介绍起刀豆花的历史,不一会儿,就吸引了不少“吃糕”群众:“哪里有卖?”“为传统文化打call!”……弹幕不止,傅妈妈热情高涨。她说:“我见证了四小碟的从兴到衰,再到雄起,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四小碟走得更远。”
“观音紫苏是我们宁乡特有的一个紫苏品种,跟市面上常见的紫苏相比,颜色更艳、香味更浓更持久,做出的产品更软更香,深受大家喜爱。”除了生产、销售“四小碟”产品以外,四小碟食品有限公司还推出了果干系列和一系列新颖的紫苏产品。据介绍,目前公司已经推出了紫苏情人梅、紫苏杨梅、紫苏青梅、紫苏陈皮等紫苏产品,下阶段,公司计划将加大研发,在下半年上市紫苏苦瓜、紫苏刀豆花、紫苏茭头等,将紫苏系列打造成“四小碟”以外的另一拳头产品。
目前,公司每年对观音紫苏的需求量高达十吨,而这些紫苏与其他所需果蔬一样,都是公司通过与合作社、农户协议种植收购而来。公司成立了四小碟工会,在册53人,累计提供就业机会300多个,惠及脱贫监测户5户、脱贫监测人21人。每年收购本地刀豆、青梅、姜等农产品40吨。小小“四碟”,已为上下游250多名村民带来了工作岗位和收入。正在整洁崭新的厂房里为新出炉的砂仁糕打包的胡女士高兴地说道:“工作的地方离我家只有50米,每天只要走几分钟就能上下班,太方便了!”
展望未来,杨硕表示:“四小碟寄托了一代人的记忆,我们有责任持续擦亮这种地域名片,希望在前辈的经验上有更新的突破,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销售,完成四小碟产业升级,更好带动地方发展。”杨硕在未来的日子将带领员工们不断将企业做强做大,将四小碟打造成宁乡的特色标杆,将这份百年传承传递下去。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