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缘起千年
说起宁乡栀子,最早可以追溯至神话时代。相传当时神农氏来到喻家坳,发现9座山峰连绵起伏,蔚为壮观,就想到这个地方一定有人间珍宝,可以拯救天下苍生。于是在此地尝遍百草,发现了栀子,恩赐百姓。老百姓为了感激神农氏,便将这9座山峰命名为“九龙峰”。
走过神话时代,一些历史资料的记载也反映出宁乡栀子悠久的历史。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用宁乡野生栀子入药制成“栀子汤”,化解瘟疫,广济苍生。清咸丰年间,喻家坳乡村民于今太平山一带赠栀子与太平天国起义军,帮他们解除病痛。
而说起宁乡与栀子的缘分,其中最具权威的,当属宁乡老县志的记载。
“首先看清朝乾隆年间的宁乡县志,把宁乡栀子花记录在《食货志》部分,说明宁乡栀子花仅仅是自给自足的一种农产品,只是一种食物来源之一。宁乡嘉庆县志把宁乡栀子花记录在《赋役志》部分,就说明宁乡栀子花已经形成了规模产业,成为了家庭经济来源的主要支柱来源之一。清朝同治年间的县志,把栀子花记录在《风俗志》部分,说明到了这个时期宁乡栀子花的种植和利用的技艺非常熟练了,已经成了生产生活方式的一个部分。”宁乡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文国旺表示,除了这些,在清朝同治年间的宁乡县志《地理篇》内记载有栀子桥、栀子湾这样的地名,那就可以看出来栀子对宁乡地名文化的影响也非常大,走进了地名文化中。
彼时的宁乡群众,也许并不知道栀子在历史记载里的地位变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他们,尽情享用着大自然的馈赠,代代传唱着有关栀子的歌谣。
“栀子树,伴墙栽,一朵娇花带露开。十八少年哥你要采花早下手,莫待花黄落地悲,辜负春光拾不回。”这首山歌在喻家坳一带代代相传,是栀子种植文化的生动例证,在采访中,年已80岁的喻家坳乡村民银冬生老人给记者现场进行了演示。
“在我们喻家坳,吃栀子花不是近几年或者几十年的历史了,可能好几百年前就有这个习惯了,大家都是采回来就吃,吃不完的就晒干留着以后吃。”说起栀子,银冬生老人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小时候和祖母、母亲上山采栀子花回来食用的场景。
2.美好现状
位于宁乡中北部的喻家坳乡山坳较多,山坡较缓,水系发达,加上独特的红壤和气候环境,孕育了宁乡栀子的优质基因。条件艰苦的年代,栀子花是当地民众赖以生存的食物。条件好了,食用栀子花依然是他们不变的习俗。栀子的花、果、叶和根均可入药,有护肝、利胆、清热等功效,可提取香料和制作香水。除此之外,栀子花还是一道民间美食,烹饪后花瓣醇厚、唇齿留香。
在这里,家家户户遵守着不随意砍挖栀子的不成文规定,使得当地大大小小的山头野生栀子随处可见。在上世纪70年代,宁乡被国家商务部授予“栀子之乡”的美称。
“早在1970年的时候我们宁乡就建立了栀子花药材生产基地,2016年宁乡栀子被列为道地药材,直至2020年被列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021年当选宁乡市‘市花’,我感觉进入新时期的宁乡栀子有了更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文国旺说,如今,宁乡栀子的文化、宁乡栀子的历史,重新掀开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在银冬生的成长岁月中,伴随他的大多是野生栀子。尽管少数村民也有种植,但是产量不大,来收购的也不多,栀子卖不上价,村民就只能自家种自家用。直到2010年,一个偶然的事件改变了这一局面。
“2010年的时候,北京一个药厂到喻家坳来采购黄栀子,发现我们这边黄栀子栀子苷含量超出国家药典标准好几倍,比全国任何一个地方生产出来的黄栀子品质都要好。”喻家坳乡腾辉中药材种植基地负责人蔡迎华说,当时就感觉种栀子的前景肯定好。
蔡迎华,喻家坳乡太平山村人,在外经营药材生意多年。2010年,在陪北京药商回乡采购药材时得知本地栀子苷含量高达5.2%,是国家药典标准的3倍左右后,敏锐的他回乡建起了喻家坳乡第一个栀子种植基地。10多年间,蔡迎华的基地内,栀子种植面积已达5000亩,每年的栽种、管护、采摘带动当地近200名村民就业增收,“作为土生土长的喻家坳人,希望能够带领当地群众一起把栀子产业做大做强,将我们宁乡栀子的品牌打出去,同时也带领更多人一起增收致富。”
产业有基础,发展有需要。喻家坳“栀子小镇”应运而生。2020年以来,喻家坳乡紧盯“壮大栀子产业、打造栀子小镇”这一目标,以建设农旅融合的栀子小镇为方向,扎实推进栀子产业快速发展。
乡村兴在于产业兴。为了进一步壮大栀子产业,喻家坳乡探索推广了“党建+能人+合作社+农户”模式,将党支部建在产业发展第一线,由党支部书记担任种养合作社法人,由党员致富带头人参与合作社入股,组织贫困户在种养合作社就业和入股分红,提速集体经济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好的机制引领下,喻家坳乡种养能人辈出,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喻家村种植能人严斌种植了1000亩栀子,眼下,基地内新鲜栀子花卖到12元一斤,经过包装后卖到25到30元一斤,栀子果卖到19元一斤。每天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没事就来摘点栀子花自己吃,吃了对身体好,摘多了还可以卖给老板赚钱,一举多得。”游客刘杏红告诉记者,每当栀子花开的时节,她总要和朋友相约来摘栀子花,身在花中,闻着花香,心情会特别好。
不仅如此,严斌的基地还为乡域内80多户农户送去栀子花苗,免费教学花木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村民可在基地种植栀子花,公司代为销售。通过这样的模式,平均每户农户可增收1万余元。“栀子花大概三到四年进入丰产期,丰产期大概一亩有300斤左右的产量;高产期是第五到第八年,高的时候亩产可以达到1200斤,那时亩产值就可以上万元了。”严斌告诉记者。
如今,喻家坳乡栀子种植面积达万亩,“村村有基地、处处有示范、户户有花香”。2021年,宁乡栀子被评为宁乡市“市花”,并成为宁乡市继沩山毛尖、宁乡花猪之外的第三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
3.未来可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产业的发展不能止步于传承,延长栀子产业增值链才是宁乡栀子未来的发展之路。今年,在喻家坳乡党委政府的指导下,腾辉中药材种植基地在主推新鲜栀子花、真空包装栀子花、栀子果等产品的基础上,通过与外地厂家合作,采购设备,在栀子花中提炼原液和精油,推出了系列新品,大大提升了栀子的产品附加值。
栀子产品市场前景好,对于大力发展栀子产业的喻家坳乡来说,是一个非常喜人的消息,如今他们正在摩拳擦掌,准备进一步壮大栀子产业。
“首先是把规模做大,力争三年内把栀子产业的规模发展到两万亩以上;其次是把产品做精,我们通过统一品种、统一品质、统一品牌,让老百姓吃到安全、优质、美味的栀子花,同时也在研发栀子原液、栀子花茶、栀子油等系列农产品;第三把品牌做响,我们将继续擦亮‘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这一金字招牌,还会打造属于‘栀子小镇’的自有品牌;第四就是把模式做好,将继续深化‘支部+能人+合作社+农户’这一支部联营的模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领老百姓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奋进。”喻家坳乡乡长龙凤鸣告诉记者,如今栀子产业发展的脉络已经理清,正在朝着目标一步步迈进。
走过历史的长河,大跨步走进新时代,宁乡栀子带着馥郁的芳香,带着厚重的果实,沐浴着发展的春风,在新时代绽放出“花果经济”的绚丽华章。
又是一年花开时,洁白的花瓣包裹着乡村振兴的希望,朵朵绽放在山野中。为了让栀子香远四溢,宁乡市连续三年举办栀子花节,吸引游客前来,打响“宁乡栀子”品牌。在今年的栀子花节上,市委副书记、市长黄滔走进直播间,做起了带货主播,向广大网友推介宁乡栀子。
千年积淀,千年传承。在这片安宁的沃土上,宁乡栀子实现了由药材变食材、卖果到卖花、由基地种植到全民种植的三大转变;经历了从自然野生、人工种植,到形成产业、走出大山,成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的不凡历程,宁乡栀子产业可走的路也越来越宽。
近年来,长沙市“十四五”规划把喻家坳乡列入重点建设的特色小镇,宁乡市正在以喻家坳乡为试点,打造全国“一乡一品”栀子小镇,在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中打造“宁乡栀子园区”。
目前,市委、市政府正在全面开发栀子的药用、保健、功能性食品、工艺品、苗木园林等方面价值,力争种植面积5万亩以上,形成10大栀子产业,成立中药栀子合作社40—50家,力促栀子产业发展迈上全新台阶。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宁乡立足区域特色和发展实际,牢固树立全产业链思维,突出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龙头企业引领作用,以“宁乡花猪、优质稻、茶叶、烟叶、栀子、油茶、奶牛、蓝莓、小水果、蔬菜”十大产业为支撑,加快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建设“一环两带、多点支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如今,宁乡的山野田间正不断凝聚起丰收的热望,一大批特色农业产业正蓬勃发展,村民一个个吃上了“产业饭”,享受到了发展带来的红利。
“下一步,我们一是继续做优特色产业,加大对粮食、宁乡花猪、蔬菜、茶叶、奶制品等产业的投入。二是重点培育农业品牌,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打造知名品牌,提升融合资源、开拓市场的能力,培育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创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三是全力推进产业融合,通过提升原材料本地化水平,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拓展农业产业业态,完善利益连接机制,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增加农民收入。”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科科长梁军表示,乡村振兴正当时,市农业农村局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探索走出具有宁乡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沩水在岁月里静静流淌,千百年就这样滋养着一方土地,它见证了每一段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与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的前行姿态,也将见证未来更多的惊喜……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