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特殊母校特殊班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 2022-03-23 09:32:24
—分享—

胡永阳

七十多载人生历程中,我常琢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个典故,愈想愈觉其深奥,觉其有哲理。

1960年5月6日,在宁乡青山桥完小读六年二期的我被校长唤去办公室,忐忑不安中听校长说,因为表现优秀,我被批准成为人民教师,明天一早就去宁乡六中师训班参加集训,3个月后正式上讲台。当时的我,还不到13岁,听此消息,懵懵懂懂,如坠梦里,心中五味杂陈,一则以喜:我这个农民孩子从此端上了“铁饭碗”;一则以忧:难道就这样与自己读中学、上大学的理想告别?!

听党话、跟党走,服从组织、不讲二话,是我们成长年代最坚定的信念,我依依不舍地告别青山桥完小,奔赴宁乡六中师训班。

这样特殊的班全县唯此一个,48名学生从老粮仓、流沙河、青山桥3个西部山区公社各择优16人。第二天清早,参训人员由联校长带队,从各地步行前往集训地点。路程远近不一,近则二三十公里,远则四五十公里,傍晚时分集训人员一个不少全到齐,虽然还没正式当老师,但吃苦耐劳、严于律己、遵时守纪的硬朗作风显露无遗。

特殊班级特殊事。一是课程设置特殊。3个月集训期内必须完成初中三年的主要课程,白天是一成不变的两节语文、两节数学、两节英语,作为实习,早晚还要去附近社队参加生产劳动或为农民夜校授课。二是任课教师特殊。当时师资紧缺,专职老师一个萝卜一个坑,我们这个临时增设的班级,没办法抽调出专职老师。于是,语文就由初中36班优秀应届毕业生、后来担任过省环保局局长的傅玉辉提前毕业执教,数学则由音乐老师刘成全顶,英语只得由谢觉哉儿子谢子谷老校长上。时间紧、任务重,老师们只得不舍昼夜地为我们灌输知识。三是学习特别刻苦。能够参加师训班的同学都是优中选优,大家既感光荣,也倍感压力,抢抓一分一秒向老师请教、与同学交流、找书本求知,强化学习,充实自我。培训期间,我起早贪黑通读了四大名著及《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等名著,既充实了知识,更开阔了眼界,还培养了爱好文学的兴趣。根据自己的经历,培训期间我写了《似梦非梦》《山旮旯里的“细”老师》两则通讯,分别发表在《中国少年报》和《中国青年报》上。

3个月的强化集训,让我养成敬业负责的工作作风和高效学习习惯,让我从此迷恋上文学。此后,无论是在努力学习获得本科学历的过程中,还是在执教从政的过程中,我每天除干好八小时本职工作外,还坚持挤时间读读写写,直至退休后的今天。

一生孜孜不倦的努力,赢得了组织的信任和关心,让我从农村干到省城,从乡下“小教干”到了机关“七品”,除在省、长沙市以上报刊发表作品上千件外,还在中央和地方出版社出版30来部约600万字的作品,多部作品获国家和省、长沙市奖。《宁乡日报》《长沙晚报》《湖南日报》《作家天地》多次整版专题报道我爬格子的故事。

虽然在宁乡六中的学习时间只有短短3个月,但我始终将宁乡六中视作我为之骄傲的母校,母校为我成长之路打基础,我为母校发展大厦添砖瓦。承蒙余谷进、刘亚军、贺伯军、杨海强数任校长盛情相邀,受校友周里冰书记、胡明先主任的委托,我曾转辗长沙、广东、北京多地,为学校发展壮大募集到数百万元扩建资金,更有幸呈请谢觉哉夫人王定国老红军、中直机关党委任仲晓书记、省委常委杨泰波秘书长等领导和名人为校庆题词,著名书法家郑正明将军为“觉哉体育馆”题写馆名。湖南教育出版社黄楚芳社长批编《楚水书声——宁乡六中70周年校友文化论坛》一书,并定制母校创始人谢觉哉铜像。

这也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典故在我身上的验证吧,正是母校宁乡六中的学习经历告诉我: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