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国旺
南宋的阳光极其慵懒,就像躲在临安的小朝廷。“我把黄金首饰都给你,求你别打搅我吹南风。”小朝廷在睡觉,在梦游,只要大家不天天吵着去打仗,爱干什么就干什么。慵懒的阳光下,花草在自由生长,思想也在自由生长。儒家经典苦读了千多年,是不是也搞点创新,于是半壁江山里无须政府审批的协会、沙龙、讲座如星星之火,到处点灯。南宋的白天和黑夜,除了吃饭睡觉外,去听那些峨冠长衫喷谈,却成为一时的小时髦、软时髦。
很会说“理”的胡宏就在某一天来到了宁乡,从湘江顺流一小段距离,折向西行,逆沩水又一小段距离,到了双江口,下船了。百姓们有没有沿路迎接这位“博导”先生?双江口集镇有条古街,称“遇贤街”,据说是因为在这里经常能够遇见来宁乡的“贤良通达”而得名。古街名称的由来,至少说明一点,宁乡是包容的。而文化,需要的就是包容。
胡宏来到宁乡,就是要弘扬理学思想,这种思想是儒家文化大树上生长出来的翠绿枝叶。弘扬一种思想,阵地建设必不可少,要么是建学校,要么是办刊物。办刊物在当时的信息技术条件下几乎不可能,便捷的办法是建学校。那个时候的名称带着一股极其浓重的书卷味,叫书院。宋朝的书院建设出现了历史的空前繁荣,每一位名家都与一座书院关联,一直延续至今,譬如朱熹与白鹿洞书院。胡宏并没有刻意要把书院办在宁乡哪个地方,古代名家走走瞧瞧看中了哪片山水,那片山水就有幸了。
胡宏到了朱良桥,在一片郁郁葱葱的青山上停下了脚步,开始搭建茅棚,开始建设极为简陋的书院,开始了影响和延续千年宁乡文脉的文化苦旅。他没有编制,纯粹的民办教师。他没有财政拨款,书院的固定资产投入,估计就是自己掏腰包。胡宏一共办过五所书院,每个书院的名称带个“峰”字,世称“胡五峰”,在宁乡的这所,名曰“灵峰”,这是目前史载宁乡历史上最早的书院。
宁乡的历史文化,在有点让人失望的南宋时代,却惊鸿一瞥。湖湘文化的又一次春潮,是理学思想在湖湘的涌动。南宋的理学大家,先是上面所说的这位福建崇安人胡宏来到了宁乡建书院,接着同是理学大师的四川绵竹人张栻,来到了宁乡灵峰书院,宁乡于是成为湖湘文化的沃土。
南宋时期一个办学时间并不很长的书院,到今天肯定荡然无存。从南宋一路走来的宁乡,为了把宁乡文脉说得清清楚楚、连贯而不断流,灵峰书院就是“源头活水”。书堂何寂寂,芳草亦萋萋,这句诗据说是张栻写的,据说写的就是灵峰书院。终归一句话,宁乡人引以为荣的文脉灵根——灵峰书院,尽管说得津津乐道,但没能“院坚强”的活到今天,枯瘦的身影孤独在某个山林里,只有清风明月心知肚明。
张栻来到宁乡,并且去世后葬在宁乡官山,这是不争的事实。张栻寓居宁乡的时候,有两个故事很精彩:一个是他经过横市的时候,写下了《长桥诗》,一首五言律诗;一个是他直接或者间接的学子群体里,有个巷子口人易祓后来中了状元,全国高考第一名。把张栻的诗刻在碑上立在横市,这是明朝宁乡县令胡明善做的。《长桥诗》不知被多少专著引用过,但引用这首诗的作者估计对这首诗都是一知半解,谁也没有说清楚《长桥诗》到底表达张栻怎么样的思想。那个“西风吹短发”的张栻,那个“徘徊念今昔”的张栻,他那时的心情,孤寂如片帆,一直轻摇到今天。到了今天,这块碑却不见了,不知孤寂地躺在哪个角落里。
而南宋淳煕十二年(1185)年的高考状元易祓,到清乾隆年间编撰《四库全书》时,被总编辑纪晓岚点中收录了两篇著作,才被人偶尔提起,今天也就在几个宁乡人的嘴里说来道去。为什么易祓《宋史》无传,一个状元,一个礼部尚书,竟然无传,不知何解也!他在政治上没有达到惊艳历史的高度,他做了不足两个月的礼部尚书,就被“改非”了,那个时候叫“宫观”。他在经学上的研究成就在省级顶尖水平的光环下,没有花大把银子去京城召开发布会。诗词创作的底稿压在箱子里,没有在同时代那些大家名角的朋友圈里欢呼雀跃般刷存在感。这些也许可以作为原因,为这位尚书大人把酒“惆怅”几杯。
状元毕竟只是一个政治符号,在浩渺的历史烟云中就是那么一闪,过去了就过去了。而要在历史的烟云中春风化雨、不废江河万古流,依赖的是刻度极深的个人事迹和温度不减的文化成就。如果状元文化能够在宁乡土壤生长,那么千年来就自然地沉淀下来了,而不必让今天的人去大呼小叫,呼也呼不回、叫也叫不醒的。
一位曾经的状元,在当了一个国家级贫困市市长十年后,年近花甲,接到旨意“去留自便”,他选择了“去”,选择了“退”,孤寂的生活在偏僻的巷子口壶山脚下,尔后在屏山山腰孤寂千年。
临安的那个小朝廷无力举起光复中原的长矛,却把屠刀挥向了岳飞的头颅,道林人谢英见此,无奈抛弃虚华,选择了孤独。谁遣六丁轻借力,移将此柱砥中流。这位同样生活在南宋时期的宁乡文化标杆式人物,在东鹜山下留下摹严台,与道林的一根石柱孤寂长春。
张栻的徘徊、易祓的退舍、谢英的无奈,还有那座灵峰书院的飘忽不定,铺染了千年孤独的冷色基调,也许是因为这份沉甸甸的历史选择,宁乡文化脉络的搏动不仅是略显从容,而是淡定有余。由此也谈论过三国时期据说是灰汤人的蒋琬,他生活的时代,他所处的诸葛亮之后的蜀相地位,足可以让他名震史册、家喻户晓,灰汤就不只是“汤滚”了。但一部《三国演义》里没有写到他,诸葛亮的《出师表》里没有提到他,他孤独在时光里……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