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南宋名臣张栻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 2022-01-11 09:13:06
时刻新闻
—分享—

张栻(1133年-1180年),字敬夫,号南轩。四川绵竹人,南宋初期著名学者、思想家、教育家、湖湘文化奠基人,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

张祖军

官宦世家 声名显赫

张栻出生官宦世家和书香门第,远祖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西汉开国功臣留侯张良。父亲张浚,南宋中兴名相、抗金统帅、民族英雄,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祖母计氏,名法真,出生官宦世家,计氏娘家是世代为官的大户家庭,祖父计用章、父亲计良辅、弟弟计有功,三代举进士,三代为言官。

自幼聪慧 才华卓著

张栻年少好学,聪明机敏,仪态大方,气度非同寻常。当他四岁时,父亲便教以忠孝仁义。绍兴十六年,张浚落职连州时,张栻年仅14岁,对张栻进行了系统的儒家经典与圣人之道的教育。张栻在父亲的殷殷教诲下学业大进,虽年少,可脱然可语圣人之道,其事迹不胫而走,传之遐迩,就连当时的宋高宗亦有耳闻。张栻15岁时已成为一个饱学少年,在学林中崭露头角(出自湖南教育出版社岀版陈谷嘉所著的《张栻与湖湘学派研究》)。公元1161年,张栻28岁,他奉父亲之命,往衡山拜胡宏为师,请教河南二程之学。张栻得名师指点,学问大进,是一位品学端正、才高八斗之人;张栻从胡宏学后,四方交友,奔走讲学,与朱熹、吕祖谦、杨万里、张孝祥、陆游、辛弃疾等博学多才的有识之士讲学为友。

直言善谏 匡正扶君

公元1162年,张栻正式步入仕途,第一次奉召与宣抚判官陈俊卿面朝孝宗时,他要求朝廷发愤图强,恢复中原,把抗战金兵提到“天理之所存”的高度,即抗战金兵是顺民心,符合天意。公元1163年,张浚、张栻父子以军事入见皇帝,宋孝宗颇异其才,乃授张栻直秘官。此后,张栻在朝廷紧锣密鼓秘密谋划抗金军务,同时,还要处理许多地方政务。

张栻在处理内外政务时,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敢于直谏,孝宗对他十分欣赏和信任。张栻在朝不到一年,曾被孝宗皇帝召见六七次,他向皇帝所言大都痛陈国失,只要有机会便报国忧,提醒皇帝唯有励精图治、勤政务实才能重振大宋雄风(出自湖南教育出版社陈谷嘉所著《张栻与湖湘学派研究》)。张栻关心百姓苦难,不计个人安危,敢于直谏皇帝,是受祖母计氏夫人、父亲张浚赤胆忠心的报国思想影响。

公元1165年,湖南郴州爆发李金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军连破郴州、桂阳两城,南宋朝廷为之惊慌。立即从前线调兵,并派湖南安抚使刘珙前往清剿,张栻协助刘珙平定了李金的叛乱。

抗战金兵 保卫边疆

南宋初期,国家处于动乱不安,国内李金叛乱,北有金兵大举入侵。人民群众遭受了极大的苦难,南宋朝廷步步退让,屈膝求和,而金国步步紧逼,国家正处于危难时期。张栻目睹中原人民受金兵蹂躏的惨状,多次请求皇帝出兵抗击金兵,反对投降和议,并反复推明抗金复仇的意义。

公元1163年5月,父亲张浚率师北伐抗金,张栻以一个儒生参战,亲临军事一线抗击金兵,首次参战大获全胜,攻下灵璧、虹县二城。

公元1177年,宋孝宗见张栻治理静江有方,下诏特转承事郎,进直宝文阁。公元1178年,又升除秘阁修撰、荆湖北路转运副使,改知江陵府(今湖北荆州)。朝廷将张栻调到湖北担任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朝廷给他5万兵马抗战金兵。张栻到湖北军事前线执政不到半年,将湖北治理得政通人和,金兵不敢南下入侵。张栻在湖北任安抚使时,一天,负责观察天象的司天向宋孝宗上奏:“司天奏相星在楚地。”帝曰:“张栻当之。”这就是说,张栻虽然还没有做宰相,但天象已显示张栻将做宰相,而且宋孝宗也认为张栻可以做宰相了。

革除弊政 造福万民

张栻的赤胆忠心、敢于直言,才华卓越、学识渊傅,得到宋孝宗的称赞。公元1171年,宋孝宗赐张栻为讲官,专为皇帝讲解《诗经》。他为宋孝宗讲解《诗经》期间,大胆提出朝廷存在的弊政,朝廷采纳他的意见,革除了许多守旧的朝政弊端,推出一系列减税赋、精减地方官员的政策。

公元1174年,张栻奉旨去静江(今广西桂林)任知府。广西地处边陲,是荒僻之地,人稀地旷,百姓十分穷苦。此地本来财乏粮缺,可是朝廷年年逼迫赋税。张栻到达广西后,立刻精兵简政,精选州兵,强化训练,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他注重同少数民族的联系融合,规劝各溪峒首领消除积怨,和睦相处,爱惜人命。他还上书朝廷,请求减免修仁、阳朔、荔浦三县赋税。张栻经略广西三年余,为民办了许多实事,形成了社会繁荣、民心稳定的局面。

整顿吏治 力挽狂澜

南宋初期,国内、国外局势日趋恶化。张栻不顾个人安危荣辱,怀着治国安邦的心理力挽狂澜,严整吏治。在湖北任职时,湖北是有名的难治之地,贪官多、盗贼多,张栻到任后,采取严查贪官污吏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对侵害百姓的匪盗严加缉捕,在境内伸张正义,为民办实事。据《宋史》记载,他一天之内革职查办贪官污吏竟达14人,将内外勾结、行奸纵贼的大吏逐一劾罢,将里通敌国的贼人斩首示众。帅守刘大辩无视王法,仗势作恶,邀功害民,且强夺民户田地,私赠游手好闲之徒。张栻连续向朝廷上奏章5次,严加弹劾,请究其罪,刘大辩劣绩败露,从而改任他郡。

兴办教育 功勋卓著

张栻接管碧泉书院,创办城南书院,主持岳麓书院,对教育贡献极大。张栻任主教期间,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作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培养出了一批出类拔萃的学生,如胡大时、彭龟年、游九言、游九功、吴猎、赵方等,还有善于理财、整顿“交子”(纸币)卓有成效的陈琦,“光于世学”的理学家张忠恕等。他们都践履了张栻“传道济民”的理想,其学术思想和政治活动使湖湘学派更加流光溢彩。张栻的著名弟子吴猎、赵方谨遵张浚、张栻父子教诲,抗金报国,他们在抗金斗争中勇不可挡,战无不胜。赵方部将孟珙联蒙灭金,血洗靖康之耻,实现了南轩父子的夙愿!

著名理学家朱熹闻讯张栻得到衡山胡宏之学,并在长沙讲学授徒,从福建赶来长沙,与张栻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在张栻的大力倡导下,理学成为宋、元、明、清四朝的主导思想,并远播美国、德国、法国、日本、朝鲜、越南等许多国家和地区。

著书立说 万世留芳

张栻一生勤学苦练,著书立说。他写的诗词有625首,名著有《南轩易说》十一卷、《书说》《论语解》十一卷、《孟子详说》十七卷、朱熹编《南轩先生文集》四十四卷、蒋迈编《南轩语录》十一卷、《张宣公全集》三种六十一卷等,这些诗词和著作足可以开一个小型图书馆。张栻的诗词和著作都展示着“成就人才、传道济民”的教育思想和“匡扶社稷、鞠躬尽瘁”的救国保民思想。

张栻的思想,对湖湘文化近千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正由于他在学术和思想上的地位和影响,被《宋史》列入远比《儒林传》地位高的《道学传》。

巨星西殒 伟绩长存

公元1180年2月,一代名臣张栻英年早逝。据《宋史·道学传》记载:“病亟且死,犹手疏劝上亲君子,远小人,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恶公天下之理,以清四海,克固不图,若眷眷不能忘者,写毕,缄付府僚使驿上,而顷乃绝。”张栻给皇帝写完人生最后奏章辞世。

张栻辞世的消息传至朝廷,皇帝赵眘惊诧万分,失声痛哭:“前不久,司天监曾经上奏,说荆楚方位有巨星陨落。今日看来,正应在张栻的身上。”当灵柩驶出江陵时,男女老幼挽灵车痛哭,延绵数十里相送。远在广西桂林的百姓,讣闻,哭之更哀,深深怀念张栻在静江的日日夜夜,这是老百姓对张栻无比爱戴的真实写照。张栻“有公辅之望”,在南宋儒学界、政坛和民间具有很高的威望。朱熹为之失声痛哭,并怀着深厚的感情撰写了《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吕祖谦听到讣告时连呼:“痛哉!痛哉!”他以极大的悲痛带病撰写了《祭张荆文》,以此吊唁一代大儒张栻。

张栻去世后,其弟张杓谨奉遗命,率眷属一行及侄子张炳,将他归葬于宁乡巷子口龙塘村,其父张浚墓左。从此,他永远陪伴父亲身边,这是他敦孝悌的真实写照。

张栻聪慧灵敏的头脑与足智多谋的才能,为南宋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抵抗金兵侵略,教书育人,革除弊政,整顿吏治成为张栻一生中最值得称赞的闪光点。为了捍卫民族的主权,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受到后世的敬仰。

忠诚为国 魂归太庙

张栻一生以圣贤自期,奋济时艰,以“匡扶社稷”为志,力主抗金,反对投降和议。他虽然仕途多艰,但勤政爱民,政绩卓著。宋宁宗为他的事迹感动,追谥张栻曰“宣”,后世尊称张宣公。公元1261年正月,宋理宗诏封张栻为华阳伯,并从祀孔子庙庭(出自湖南教育出版社岀版陈谷嘉所著的《张栻与湖湘学派研究》)。

公元1525年,嘉靖皇帝下旨,在四川绵竹、宁乡巷子口新建张浚张栻父子祠堂。清朝时,曾国藩也曾给张栻重新修墓,并在墓碑上篆刻“高瞻远瞩”四个大字。同治皇帝亦下圣旨“大小文武官员,至此止步下车”的下马碑文,该碑文现立在重新修建的南轩书院门口。

风范千秋 光耀后世

张栻居官期间,廉明清正;关心民众疾苦,与民休养生息,造福百姓,深受民众爱戴。在丧葬、婚俗问题上,他主张勤俭节约,极力反对铺张浪费。每到任,常问民疾苦,调查当地“利病”,认真改革地方的弊政,为百姓减轻负担,这体现了张栻的经世致用思想。

朱熹对张栻的学识给予了高度评价:“学之所就,足以名一世”,“熹闻道虽晚,赖老兄提掖之赐,今幸略窥”(《与张钦夫》)。并在赠张栻诗中称:“昔我抱冰炭,从君识乾坤”(《二诗奉酬敬夫赠言并以为别》)。陈亮称张栻:“一代学者宗师”。共产党员网评价张栻:“若论学术建树,张栻其实并不在朱熹之下。”

2013年5月3日,国务院公布张浚、张栻墓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乡为纪念张栻的爱国爱民思想,启动宁乡南轩文化园及南轩中学的建设,市政府将张浚张栻的英雄事迹,陈列在南轩文化园、南轩中学、市民廉洁文化园内,供广大游客、市民学习。

(作者简介:张祖军,红网特评,红网作家编委,张浚张栻思想研究会副秘书长,宁乡市家庭教育协会理事,宁乡市作家协会会员,宁乡市诗散文协会会员。目前,在省市主流媒体及各大文学平台发表作品70多篇。)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