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张栻与南轩书院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 2022-01-06 14:23:26
—分享—

岳麓书院内张栻雕像。

张栻(左)与张浚。

朱张会讲。

南轩文化园。

□文/图 宁乡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喻梦霖 任铁 何华龙 杨亚

说到宁乡西部乡镇巷子口,你会想到什么?这里是状元故里、古桥之乡,诞生了璀璨的历史文化。但要追溯巷子口的深厚底蕴,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张栻。他是四川绵竹人,千里迢迢来到宁乡。

张栻为何而来?他为湖湘文脉的兴盛起到了怎样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大家请跟随记者到巷子口镇南轩文化园,了解八百年前这位理学大家的传奇人生。

(一)

背依罗带山,前临沩江水,白墙灰瓦的南轩文化园如散落的明珠般,融入于这一片青山绿水、阡陌交通中,岁月静好,安然若素。顺着青石板路往里走,坐落在山腰上的张浚、张栻墓保存完好,父子俩生前造福百姓,身后受人景仰,他们的精神如同这一方水土,浸润人心,悠远绵长……

张栻,字敬夫,号南轩,1133年出生于四川绵竹。张家几代仕宦,且播政声。要说张栻与宁乡的关系,就不得不提到他的父亲——张浚。张浚是宋徽宗政和年间进士,历仕钦宗、高宗、孝宗三朝,出将入相,力主抗金,组织北伐,号称中兴名相,由于遭秦桧排挤,张浚遭贬谪湘粤二十余年。年幼时起,张栻就跟随父亲离开故土,到长沙时,他才8岁,父子俩定居于城南妙高峰处。张浚将其私家花园命名为“城南书院”。张栻从小聪颖好学,深得父亲喜爱,令其长随身旁,“教以忠孝仁义之识”。

“他父亲先是以家学教他,然后教易学、易经,后来是儒家思想。15岁时张栻已经是远近闻名的饱学少年了。”张浚张栻思想研究会秘书长张筱林介绍。

(二)

十五岁的张栻在学林中崭露头角,父亲张浚常命他在城南书院参与讲学。到23岁时,张栻的思想初步形成,为他日后成为理学大家,确立并弘扬湖湘学派奠定了基础。

在张栻的一生中,除了家学的影响外,湖湘学派创始人胡宏对他的影响也极为重要。绍兴三十一年(1161),28岁的张栻奉父亲之命,前往衡山拜胡宏为师。

胡宏,字仁仲,学者称五峰先生,他曾在朱良桥道山创办宁乡第一所书院——灵峰书院。胡宏具有强烈的匡世扶艰精神,因不愿与秦桧同流合污,在潭州经营书院长达20多年,潜心问学,一身傲骨。

张筱林说:“张栻前三次拜师时,胡宏误会他偏重于佛教,而不是儒家思想,于是拒绝了他。到第四次拜师时,经过两个人长谈,胡宏才发现张栻主要研究的是儒家思想,很好地传承了河南二程的理学,才收他为徒。只可惜拜师不到一年,胡宏就去世了。”

受胡宏指点,张栻学业大进,后来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为“东南三贤”,三人是当时全国最有名的学者。正当张栻在学术上深思明辨,精益求精时,噩耗传来,1164年张浚病逝,弥留之际他仍不忘抗金报国。据张栻第25代孙张雄介绍,临死前,张浚曾嘱咐张栻,抗金任务没有完成,他没有颜面回去见祖宗,要张栻把他葬在湖南衡山脚下。“张栻扶灵柩到宁乡,他走到沩水上游罗带山这一带时,便把父亲安葬在了这里。”

(三)

张浚安葬于巷子口龙塘后,根据古时候的规制,张栻需要在此丁忧三年。张栻在张浚墓祠内丁忧的同时,潜心研究理学。也正是从这个时间段开始,张栻的理学思想逐渐走向成熟,他撰写了多部著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世人评价,湖湘学派虽开创于胡宏,确立湖湘学派并称之为“湖湘学最盛”的则是张栻,师生二人是湖湘学派的奠基人。

乾道元年(1165),湖南安抚使刘珙重建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聘请张栻主持教事,从此教育便成了张栻一生中最主要的活动。

在办学指导思想方面,张栻主张以“成就人才,传道济民”为方针,注重学生的操行培养。张栻认为知和行二者的结合是教学必须贯彻的重要原则和方法。受他的影响,湖湘弟子把重视“经济之学”作为“践履”的重要标准。张栻在岳麓书院八年,培养的大批弟子,成为后来湖湘学派的中坚力量。

据原岳麓书院院长、张浚张栻思想研究会会长陈谷嘉介绍,张栻是湖湘文化的奠基人。“楚文化之所以裂变形成具有湖南地域特色的湖湘文化,主要受了张栻学术方针的影响,他主张传道济民,传道是传圣贤之道,济民是救国济民、经世致用。”

张栻主教岳麓书院期间,1167年,远在福建的朱熹偕学生“往从而问焉”,这就是中国学术史上著名的“朱张会讲”。

湖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邓洪波说:“朱张会讲讨论的都是当时最重要的学术问题,吸引上千人慕名而来。据说当时有很多人骑马来的,至饮池水立涸,就是马把池水都喝干了。所以,无论从学术、规模、影响来讲,‘朱张会讲’是岳麓书院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后人评价,“朱张会讲”是湖南乃至全国书院和学术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大事件,是不同流派在书院开展学术交流的典范,是书院与理学的一次完美结合,更是湖湘学派终成盛大之势的标志。

(四)

在张栻的一生中,他曾为官十年之久。1170年,张栻应召入朝。他不讳现实,敢于揭露南宋社会的昏暗,敢于面对人民的疾苦,先后担任过严州知州、袁州知州,在静江、江陵等地出任过官职。张栻虽仕途多艰,但勤政爱民,政绩显著,被人赞叹“南朝真有如此能人”。

1180年,忧患成疾的张栻卒于江陵,时年四十八岁。当张栻辞世的消息传来,江陵、静江百姓为之恸哭。宋宁宗为其事迹感动,追谥张栻曰“宣”,后世尊称张宣公。宋理宗诏封张栻为华阳伯,并从祀孔子庙庭。张栻死后,和他父亲一样没有归葬四川故里,而是由其弟护送,葬于宁乡巷子口。

历代朝廷对张浚、张栻景仰有加。南宋朝廷为张浚举行国葬。元皇庆二年,以宋儒周敦颐、程颢、颢弟颐、张载、邵雍、司马光、朱熹、张栻、吕祖谦及故中书左丞许衡从祀孔子庙廷。明洪武二十一年,诏张浚从祀帝王庙,并将张浚的英雄事迹载入《永乐大典》国朝忠传。明嘉靖三年(1524),明世宗下诏修复张浚父子墓,敕建“张浚祠”,并下旨修建“南轩书院”,同时将墓地罗带山改名为“官山”,赐封墓地为“皇家封地”,将张浚、张栻父子墓及绵竹张浚父母纳入国家祀典。清同治八年御赐“大小文武官员至此止步下车”,张氏后裔“免除一切杂役”。而张氏族人随张栻徙居于宁乡,繁衍至今,此后又分别出了张镗、张铣两位名儒。

(五)

当时间来到现代,张浚、张栻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纪念二人,2017年11月5日,由政府出资建设的巷子口南轩文化园开幕,来自美国、德国、日本及国内的80余名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南轩文化。

张栻一生著作颇丰,所著的《南轩易说》《论语解》《孟子说》等流传于世,对后人的思想影响巨大。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还特意引用了张栻《论语解·序》中的一句话:“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2021年4月8日,共产党员网发表文章,对张栻的这句名言做了详细解读,文中写道:九条改革开放40年得到的宝贵经验,正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这之间的关系,正是对张栻“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的完美印证;而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智慧与活力,也藉此得到了彰显。

八百多年,斗转星移,张浚、张栻的故事早已成了历史,但他们留下的思想与精神,随着南轩文化园一道,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