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范婷 通讯员 刘灿
工作、学习地点变化大、流动性强、联系方式变化频繁,是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难点所在。作为流动党员本身而言,能够及时开展学习及正常参加组织生活,也是一大期盼所在。
青山桥镇共有党员1826人,其中流动党员466人,流动党员占党员总人数25.52%。
近年来,青山桥镇结合自身实际,在镇党委的精心领导、各党支部的有力组织、各流动党员的积极配合下,对于流动党员的管理,探索出了一系列暖心举措,保证流动党员离家不离党。
“流动党员证” 让党员更有归属感
“请党员同志们注意,近期将流动党员寸照电子档发我,我将统一打包发给镇政府,办理流动党员证,并且希望你们在工作地单位或者村(社区)多参加活动。”“收到!”“收到!”随着青山桥社区景德党支部流动党员联络人罗艳任务的下达,流动党员微信群热闹起来了。该镇党委针对全镇党员进行摸底,对因工作外出、并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党员,发放一本流动党员证,督促其时刻牢记共产党员的职责和使命,并明确要求其在流入地按时参加党组织生活并登记,作为评先评优的依据。
“非常感谢镇党建办为我们寄来的‘红色包裹’,让我们在身处远方还能收到党的最新资料。我将认真研读,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提高思想觉悟。”该镇及时给125名流出党员邮寄学习读本和资料,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相关资料,汇编成册,利用邮寄小册子的方式,拓宽“四史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并倡导流动党员每季度撰写一篇思想汇报材料,抽选优秀心得在党组织内作好宣传,引导全体党员进行学习。
线上组织生活会 天南地北聚一屏
“同志们,现在开启全员静音,会议正式开始,有什么问题请打到公屏上!”三季度的组织生活会就要开始了,青山桥镇负责人一边举着耳机,一边主持会议。屏幕上露出了田心村流动党员那一张张熟悉的脸。和平日里的党员会议一样,该镇负责人的党课声音洪亮、慷慨激昂、内容详实。视频会议的公屏上,流动党员不断地送上鲜花,热闹的气氛丝毫不亚于普通的党员大会。
现在,流动党员网上会议“田心村模式”正在该镇其他八个村(社区)推广,每月抽取周末或八小时工作之外的时间,利用互联网平台召开流动党员网上会议,及时传达党内先进思想。及时对流动党员进行党的知识教育,传达上级党组织的文件、指示,及时对流动党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分阶段开展主题教育应知应会测试,拉近党支部与流动党员的距离,对流动党员进行有效教育管理。
成群结“对” 身流动心聚拢
“报告,我正在参加中共宁乡市征地服务中心机关党支部委员会的会议。”“请问各位同志,对于酒驾、醉驾、酒后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在处理上有哪些政策?”近日,在青山桥镇芙蓉村流动党员群内,流动党员在热烈地讨论着。
近年来,该镇在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群内采取“双报、一领、一讨论”模式(“双报”即报到和报告,“一领”即认领任务,“一讨论”即就当前的热点、自己困惑的问题进行讨论)组织开展生活会,并鼓励大家在群内为家乡建设建言献策。及时对流动党员的心声筛选汇总,呈报上级党组织,第一时间作出回复,表扬提出好的建议的个人,并酌情予以奖励。及时把握流动党员的生活动态,对于某些生活拮据的党员,倡导全体党员进行募捐,减轻其经济负担。
同时,还逐步形成了结对制度。由党支部书记或党支部优秀党员为联络人,与一至三名流动党员结对,定期与流动党员联系。通过“一周一联络,一月一总结”,及时掌握流动党员的思想生活各方面动态,进一步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和监督。
在镇党委的号召下,流动党员虽然无法正常参加党组织活动,但他们却能够时刻感受到组织关心的同时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和建设,为建设家乡建言献策。
流动党员难于管理,最难在于一个“流动”,但是借助邮寄和网络便利优势,在全员参与下,青山桥镇党委抓牢了流动党员管理“风筝线”,探索一条具有时代特色、温情的流动党员管理之路。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